第268章 无声惊雷,(1 / 2)
京城,国家部委大楼。高耸的建筑在秋日晴空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深蓝色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冷冽的天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连门口持枪站岗的卫兵挺立的身姿,都透着一丝不同寻常的紧绷。
林峰带领的申报团队一行十余人,踏着光滑得能照出人影的大理石地面,走向位于三楼的评审会议室。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夹杂着文件袋轻微的摩擦声和压抑的呼吸声。
吴婷紧跟在他身侧半步之后,手里紧握着装有最终版申报材料和答辩流程的文件夹,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许薇走在林峰另一侧,她今天穿着一套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西装套裙,长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有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如同淬炼过的精钢,专注而坚定。
走廊尽头,那扇厚重的深色木门已然在望。门上方,“第一评审会议室”的铜牌闪着幽冷的光。就在他们即将抵达时,对面也走来了一行人,为首的是一位身材微胖、面带矜持笑容的中年男子,正是“华科高研院”的副院长,他身边簇拥着几名一看便是精干角色的随从,其中一位头发梳理得油光水滑、眼神带着审视意味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正是那位被袁家塞进评审组的“保守派”专家,陈守仁教授。
两队人马在会议室门口狭路相逢。
“哎呀,林主任,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华科高研院的副院长立刻堆起热情的笑容,主动伸出手,语气熟稔得仿佛多年老友,“这次申报,你们省准备得很充分嘛,听说技术上有独到之处?”
林峰面色平静,伸手与他轻轻一握,一触即分,语气不卑不亢:“刘副院长过奖。都是为了国家产业发展,尽一份心力而已。贵院底蕴深厚,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两人的对话看似客气,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却仿佛有无形的电光闪过。刘副院长笑容不变,眼神却微微闪烁,转向旁边的许薇:“这位就是许薇博士吧?真是年轻有为!听说你的技术很‘前沿’,希望待会儿能听到精彩的阐述。”他特意在“前沿”二字上微微加重了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质疑。
许薇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淡无波:“技术成果,数据说话。”她甚至没有多看那位陈守仁教授一眼,仿佛对方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存在。
陈守仁教授扶了扶金丝眼镜,鼻腔里几不可闻地轻哼了一声,目光扫过林峰一行人,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感,并未开口。
这时,会议室的门从里面打开,工作人员示意双方入场。交错而入的瞬间,林峰感觉到吴婷似乎轻轻吸了口气,他侧头递去一个安抚的眼神,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沉住气,按准备的来。”
吴婷接触到林峰沉稳的目光,心中一定,轻轻点头。
评审会议室内部空间宽敞,环形布置的评审席上已经坐了七八位专家,男女皆有,年纪多在五十岁以上,个个面色严肃,气场强大。正前方是汇报席和巨大的投影幕布。空气里弥漫着茶叶的清香和一种混合着皮革、纸张的陈旧气味,压抑得让人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抽签结果,华科高研院先进行汇报。刘副院长亲自上阵,口若悬河,PPT做得美轮美奂,引用的都是国际顶尖期刊的文献,强调其团队的国际合作背景和“稳健可靠”的技术路线,言语间不时暗示某些“过于激进”的创新可能存在“未知风险”。陈守仁教授在评审席上听得频频点头,偶尔还会提出一些看似中立、实则引导性很强的问题,为对方加分。
林峰团队坐在后排旁听席上,安静地听着。吴婷的眉头微微蹙起,许薇则依旧面无表情,只是放在膝盖上的手,指尖无意识地在材料上划动着,似乎在模拟着数据推演。
轮到林峰团队上场。林峰作为领队,首先做了简练有力的开场,阐述了本省申报国家级中心的重大意义、坚实基础和坚定决心,话语沉稳,格局宏大,瞬间将议题提升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他没有纠缠于细节,而是成功奠定了基调——他们不是来争一个项目,而是来承担一项使命。
接着,许薇登场。她站在投影幕布前,激光笔的红点落在屏幕上,没有任何花哨的开场白,直接切入技术核心。
“各位专家,请看我们自主研发的‘玄鸟’系列超精密减速器,与国内外同类顶尖产品的关键性能对比。”清冷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屏幕上呈现出清晰的数据表格和动态性能曲线。
“在重复定位精度方面,我们达到正负0.5角秒,超越国际标杆产品百分之十五。”
“在背隙控制方面,稳定在1角秒以内,优于对手百分之二十。”
“尤其是在额定寿命加速测试中……”许薇调出了一组令人震撼的连续运行数据曲线,“我们的产品在经过相当于正常服役十五年的苛刻测试后,精度衰减率低于百分之三,而对比组的衰减率超过百分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