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文豪1983 > 第441章 专题研究委员会

第441章 专题研究委员会(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441章专题研究委员会

余切这边则有很多好消息。

似乎是因为失去了诺奖,最近两岸三地的华人报刊都在想尽办法替余切说话。一些曾经的「敌人」都向余切寄来了祝语。

余切固然行事霸道,但也不是你什么人都可以来消遣的。否则我算什么?

港地的《星岛日报》一向偏右,刊登了一份聂华令指责余切为人放浪形骸的文稿,而且说「余切打过我耳光」,立刻引发港地文人批评:此时此刻,华人文坛更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武侠小说家温瑞安直言道:「聂华令已经被证明是一个三姓家奴,出生于大陆,成长于宝岛,发达在美国。一个嫁给了白人男性,以揭民族伤疤供人取乐的无知旅美作家,她是一个彻头彻底的美国人,她从未真正的改变过美国华人悲惨境遇。」

「她的任何话都是不值得听的,尤其是对余先生的指责。她是那种假设每一个中国人生下来就带著原罪!认为我们的道德和文化有毒,她是那种系统性的让我们做二等公民的人!」

查良庸捐了五十万港元,他没有把钱用在国学上,而是用在了现代小说资助上,注明了是因为余切。

余切等来了查良庸的道歉信,信上面说:「我生怕最大之错,就是在九龙城寨一事上,小看了英国人的心思————如果按照原定的方式来,不知有多少罪恶将被隐藏,政府也要留下巨额债务,幸于有余先生阻拦,才未能犯下大错!」

11月,宝岛那边的《联合文学》封面是一把格洛克手枪,还有一支笔。

他们显然在默默的声援余切。

全天下人都知道那是「余」的标识,在今天,笔和手枪的图案已演变为像柯南道尔的烟斗,鲁迅的一字长胡须那样的个人标志。只要放到一起,读者会自动联想到余切。

并且,《联合文学》还宣布了余切再度获得中篇小说奖,奖金约为百万台币,大概相当于二十五万人民币。这笔钱不少了。

余切应当感谢纳吉布·马哈福兹这个阿拉伯人,正因为他具备的阿拉伯属性,使得全体华人的荣誉感被激发出来,他们不容许余切被人落井下石。因为侮辱了他,就事实上侮辱了这个时代广义上的华人本身。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学向来是骄傲的。

李傲接受《联合文学》的采访,他解释为什么「余切失去诺奖会引发中国人的愤怒」。

他坦白道:「在中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拥有比西方更高的地位!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源头不一样!」

「我们讲,西方人的文化源头在希腊,而希腊并没有单独的文学概论,他们只有史诗、悲剧等特定的文学题材,以至于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文学是一种模仿」!也就是说,文学是一门吃饭和谋生的技术,它和雕塑、和绘画一样,我再直白的说,它和种地,掏粪一样!它一开始谈不上什么艺术」可言。」

「文学在历史上并未塑造西方人的精神世界,至少它不是一种关键因素。」

「想想那些双目失明,抱著一把烂琴到处流浪的流浪汉诗人」,这些人就是西方作家最初的样子;而与此同时,在东方这片大陆上,文学是一种贵族游戏,我们并非创作文学来讨饭吃,而是贵族用于抒发自我情感,表达志向。屈原投江的时候,没有讲阿喀琉斯带兵攻打特洛伊」,而是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说,我(屈原)自己感到很愤怒,我哪怕死了也要找个答案!这和西方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中国文化里,文学至少提前了几千年就进入到艺术的范畴,所以你否定了中国的文学,你实质上就否定了我」,因此余氏未能获奖,会使得所有中国人感到愤怒,其实是因为这个文化因素。」

这是一篇精彩的研究。

以他为起点,两岸三地陆续有人发表对「文学源头」的研究。

一段时间后,这方面主要是两「钱」的研究比较深入。

在宝岛,这个人是钱幕。钱幕写过《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等书,不过在1988年,钱幕已患有重病,而且被宝岛当局调查,陷入到了麻烦当中。

于是,他委托自己的弟子余英时写「中国的思想源头」,余英时把目光放在了「士」这个社会阶层上,他于当年度的十月,先后写下一系列研究稿,发表在宝岛的《东方时报》,以及北美相关的汉学研究稿上。

余英时这个人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先后做过教授。

今年他改换门庭,到了普林斯顿东亚研究所。十月份,他目睹了「余切失去诺奖」后,在全美华人发生的普遍的沮丧情绪。甚至于那些原本研究东亚文学史的研究员,也感到愤怒。

「余切未能获奖,引得中国人震怒」,这是一件特别的文化现象,它超出了一般的社会性事件,而指向了文化的根本。

可以看到,不管是大陆人,还是其他海外地方的人,甚至是马来华人、泰国华人都本能的感到不公。

所以余英时察觉到了此事的研究价值。

它不是一种浅显的,出于书迷对偶像落选奖项的愤怒,而有更深厚的原因。

《联合文学》李傲的采访稿出来后。十一月四号,东亚研究所一个叫保罗的洋人教授见到他后大叫:「这一年的诺奖评选很不公平!你祖国的余」落选了,他写的《地铁》、《2666》竟然没有得奖!」

「这真是操蛋!我以为他一定能得的!阿拉伯人写了什么?经书?而这里是什么?他是一个能从末日核战写到爱情的全才!他既能认识出美国人的心理疾病(《美国精神病人》),写故事来嬉笑怒骂,又能号召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出路》)!」

「这个阿拉伯人写了什么?事实上,余还阻止了一场持续十年的边境冲突————这完全是一场评奖的黑幕!该死的瑞典人!」

我的祖国?

余英时有点难绷:他自己是美国国籍,他根本不是中国人。

这人抓住余英时后,忽然醒悟过来,「余,不好意思,我忘记你成年后就来了我们这里。但是,我情不自禁要把你看做是中国人。」

余英时忽然有些好奇,他问这个白人研究员。「我知道你为何把我看做中国人,因为我成年之前在中国大陆生活,我会说中国话,而且从事中国文化相关的研究————」

他设定了一系列苛刻的文化条件,到最后忽然话锋一转:「如果这里有一个我的孩子,他生在养在美国,一句汉话都不会说,甚至不知道中国来的大文学家余切,他知道的都是上帝和海明威,你是否能把他看做一个地道美国人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