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文豪1983 > 第441章 专题研究委员会

第441章 专题研究委员会(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当然不能了。」保罗给了一个让他惊讶的回答。

「为什么?」

「因为驴生在马圈里面,也不能称之为马。就算它自己不觉得,但其他的马会明白。」

这话的意思是,在八十年代,仍以白人为主的美国社会。余英时以及他的族裔始终不能成为纯正的「美国人」。

这让余英时觉得很有意思,他把最近发生的诺奖风波联系在一起,发现这是一体两面。

一方面,西方人不认为你是西方人,这是自然的;另一方面,华人也不认为自己是西方人。所以这些在世界各地生活的华人本身,也会因为余切「失去奖项」而感到愤怒。

如果按照「自小生在马圈的马」这一逻辑,这些华人是不应当感到愤怒的。

因为他们没有觉得自己是「驴」,他们感到愤怒,说明他们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是「驴」,而且把余切的落选,视作为对自己文化的冒犯。

这太有意思了!

不可能每一个华人都看了余切的小说,但他们认为否定余切就是在否定他们。这是一种「老中」骨子里的防御思维。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余英时花了一星期,起了个研究草稿《士与中国文化》。

「士」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自秦、汉之后,这一阶层转变为具备深厚经济基础的社会代言人,一方面他们通过文章和其他中国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起粗浅的代言人关系」,另一方面,士」本身具备为该民族开疆扩土,引领生产发展的职责,他们是社会当中的精英————当他们绝对尽职尽责,身体力行,却受到外人侮辱时,这种个人恩怨会被上升到对整个集体的否定!」

「于是,那些敌人将要被士」以及其背后的网织起来的无数平民所报复,我认为这构成中国人底层思维的一部分;这一现象传承良久,以至于到了188

年,我们在诺奖当年度的评选中,再一次看到了这种现象!」

大陆的「钱」也在写文章。

钱忠书住在三里河南沙沟的「高知楼」,几年前和余切一起开创了「融冰之旅」后,钱忠书就陷入到了几乎隐居的生活。

他认为「人太出名会遭受到祸害」,这和钱锺书年轻时的想法完全不同。此前钱忠书唯一的牵挂是女儿的工作问题,因为钱忠书拒绝了不少外媒的采访,家里少了许多收入。

这让他对女儿钱媛很愧疚,这是他唯一的女儿。

从美国回来后,可能是因为钱忠书的功劳太高。他女儿顺利入职燕大外语系,目前和余切是同事。

钱忠书了却一桩心事后,就再也不对外露面了。

同样是十一月四号。

燕大开了教职工大会,会上就燕大如何成为世界第一流大学,让大家出言献策。经济系有教授说:「余老师小说写的那么好,居然都会落选诺贝尔文学奖,可见他们外国人是排斥我们的!」

「文学都这样,更不要说理工科,不要说那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了,我们如何来追赶呢?」

话音刚落,文学系也有教授道:「我们燕大是余切的娘家,也得过余老师的好,像是甲骨文大会」就是余老师来牵头的。我们应该在外表露我们的态度,我们是不满余老师落选诺奖的!」

这开了个话匣子,大家踊跃发言,但实现起来几乎不可能。

因为文学一项上,得益于近年来少数人的成功,尚且有和西方同台竞技的可能!中国作家甚至能上日本黄金档的电视台做节目!中国的现代文学已经引起许多国外研究者的兴趣。

然而,在更为广大的理工科上,国内的水平还相当粗浅。人家请你来合作、

交流就是已经是不错了,你还逼人家表态,这当然是痴心妄想!

校长丁磊孙相当尴尬!

余切自然是不能不为他表态的,然而,理工科的薄弱也是现实。燕大也许理科还行,但工科是真不行,就是在国内也远不如隔壁的水木大学。

建国后一段时间,大陆教学体系以「苏」为师,调整来调整去,通通成了专业性的「小而美」学校。

譬如水木大学强于工科,燕大强于文科。原中央大学被拆的四分五裂,医学、师范、水利————通通被拆走,真像是一个人被掏空了一般!

如今要融入西方社会,重新建设世界一流高校。这些原先的调整就很吃亏了,哪怕是大陆最好的大学,都有其巨大的短板。

正是要奋起直追才是,哪能和外国学者闹僵呢?

丁磊孙想来想去,倒让他想出一个折中方案:以燕大文学院这帮人为主,搞一个针对余切文学的研究。成立个「余切专题研究委员会」。

民间一直有「余学」的说法,当然了,这种说法上不了台面,不能在正式书面用语上见到。

既然是要为余切发言,那就这么干吧!

诺奖不肯给余切发奖,好像就无法肯定余切的功绩!那就我们自己来肯定吧。

「你不会想让我来做这个研究委员会的会长吧?」钱忠书听到女儿说的这些事,当即惊呆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