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54章 谈惯例激起千层浪 破规矩牛犊挑脓疮

第154章 谈惯例激起千层浪 破规矩牛犊挑脓疮(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朝堂上那些大儒们口中所说的以民争利的民,特指最上面人数最少,钱财最多的那两部分人群,并不包括这些最底层的百姓。

陛下,大明免税,免的是最有钱的人的税,收的税是最没钱那部分人的身家性命。

陕西为什么会有百姓造反,不是说那地方真的颗粒无收,而是那些穷苦的百姓收的粮食交税都不够。

有的甚至卖儿卖女之后都不够交税,除了全家饿死,只能造反。

大明为什么税收越来越低?问题就出在这里,越有钱的人越免税,越没钱的人越上税,就逼着吃不上饭的老百姓只能揭竿而起。

这个问题就如同袁都督的五年平辽一样,不管怎么做,横竖都是一死,只能赌一把命运。”

大少的话,引起了崇祯帝的沉思,良久,崇祯帝猛的抬起头来:“这账怎么对不上呢?”

“哪里对不上了?”

“好几点不对,首先,朕记得大明丁口只有七千万,哪有两万万这么多。

朕又算了一下税收,朝廷下发的税收是种官田者,税银四钱,种民田者税银三钱。

就按亩产两石算,百姓亩收入也有一两五钱才对,怎么会不够上税?

另外百姓收入一两银,有半两上了税,先不按程卿所说的两万万百姓收税,就按七千万丁口收的税就应该有三千万两,可为何朝廷税收会不足千万?”

程风笑了:“陛下果然不是一般人,一想就想到了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为什么税金和税源对不起来?”

“这是为何?朕,没想明白。”

程风笑笑,对王承恩道:“王公公能不能让这些公公,宫女,护卫们离这屋子远一点?至少离这屋子五十步以外。”

王承恩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皇帝。

崇祯点头:“让他们都退下吧,离这屋子远一点。”

王承恩挥挥手:“你们都下去吧,护卫看好一点,敢靠近五十步内的杀无赦。”

太监,宫女,护卫们应是退出了养心殿,殿内就只有崇祯,王承恩,大少三人。

看着人都退下,大少这才说道:“陛下,草民

如果草民今天的话传到宫外去,想让草民死的人就不是一两家士绅贵族,而是天下所有的士绅贵族了。”

“朕保证,没有人能听得到咱们今天的谈话,就算皇后那里,朕也不会说。

王大伴,让宫人再退后五十步,无诏不得靠近。”崇祯保证。

王承恩不敢怠慢,再次跑出大殿传令外面的护卫们,再后退五十步。

就连他自己都不想再进到大殿了,万一这程小公子说的话传了出去,自己肯定是第一个被怀疑的目标。

王承恩很想避嫌,可惜他是皇帝的大伴,没办法避嫌,只得硬着头皮进去听。

见宫人离得更远了些,程风这才开口说道:“陛下所说的七千万丁口,是特指十六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的有自由身的男丁。

草民说的是包括了所有男女老少在内,也包括地主、士绅、官僚家里所养的奴仆家丁。

及各大家族大势力隐瞒下来的那些没有统计在内的,被定性为私有财产的私有人口的总数。

加上普通百姓瞒报的人口,大明最底层的百姓最少为两万万人口。

这事也真是够奇怪的,就算家里养的牛马,官府都要登记在册,世家大族养的奴仆却不在登记范围内,不过也对,人哪有牛马值钱。”

“那些世家大族隐瞒的人口真有这么多?”崇祯还是第一次听到什么隐瞒人口,很是震惊。

“有,甚至更多,要不然那些世家大族养的死士是从哪里来的?”

“你家养了多少?”崇祯冷不丁的问了这么一句。

“我家没有奴仆,更没有隐户。”

“朕不信,你家没有奴仆,那些保护你的护卫不是奴仆吗?”

这疑心病,真是够重的,程风笑了:“他们是外请的护卫,不是我家的奴仆。我家与他们的关系,就像是镖师与镖局客户的关系。

只是因为我家给的工钱多,他们工作比较用心,所以感觉上像是我家养的护院。”

崇祯点头:“朕知了,继续。”

“说了人口,再说税收,按说朝廷收税都是按人丁来收的,一丁税银最高四钱,一般的老百姓一丁也不可能只有一亩地,那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上不起税了?

草民就借用通州的名字打个比方说吧,假如通州府有丁口两万人,按朝廷律令,每丁四钱银,全府应收税八千两,这听起来不高。

可是收税需要有人手,上下官员需要有好处,户部在下发税收任务时,就会把户部的一些日常消耗费用加到税收里,下发给通州府,一般这个额度是税额的三成左右,通州府的税收就会是一万零四百两。

通州府收到这个定额之后,他也不会亲自去收税,他会把这任务下放给

下放的时候,他会把通州府的日常费用再多三成加到税收里,这样通州府的税就是一万三千五百二十两。

那士绅干活也不可能白干,所以他们还会在一万二千八百两的基础上加上他们的辛苦费,那也是三成,那就是一万七千五百七十六两。

你看一看。朝廷发下去的八千两税收,到了基层的时候,如果不出意外,变成了一万七千多两,多了一万两。

这还不算完,如果全部按这样的话,也不算特别要命,更要命的是收税的人还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三成的火耗,官府实际上要收的税就变成了两万两千八百五十两,已经接近税收的三倍。

但是这依然没算完,下一步还有官商勾结的手段,因为利益的划分,很多地方的粮食收购都是固定为某一家大粮商,其他的粮商是不能在那里收粮食的。

这些粮商一般情况都会把收粮的时间卡在交税的前几天,如果农户不在那几天卖粮,就没有钱上税。

这时候粮商就会把粮食的价格压得很低,平时八钱银子一石的粮食,他能出五六钱收购,这都算有良心的了。

因为马上到了交税期,又不会有第二家粮商来收购,农户不卖都不行。所以明知道粮食价格很低,农户还是要卖。

这样,平时卖五石粮食就够交税款的,可能要卖十石甚至二十石才够。

一般这种情况下,那收粮食的粮商会告诉农夫,给他们的银子是十成的官银,不需要扣火耗的。

而实际上,当农户拿着这个十成的官银去交税的时候,那税官会告诉他,他那银子的成色很低,只有七八成。

更狠的可能会说那银子的成色只有五六成,农夫就要补上这不足成色的差价,这样一下来,原本八千两的税银,可能就变成了四万两,高了五倍。

如果农夫对税额敢有疑问,就会被税务官以抗税为名抓到大牢里去,那损失更大,罚款更多。”

听到这里,崇祯帝气得人都在抖:“怎能如此,他们怎能如此?”

“陛下,你要注意龙体,别气坏了身子。”站在旁边的王承恩也是冷汗淋漓,他知道程小公子今日把这些话说出来,真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

如果皇上只是听听也就罢了,万一皇上想改变点什么,程公子算是真成了天下的公敌,只怕以后不会有安身日子过了。

程风说的这些内容,他王承恩知不知道?其实他是知道一些的,只是没有那么详细。

见崇祯帝都气成这样了,程风只能住嘴,静静的看着这个可怜的小皇帝。

过了一盏茶的时间,崇祯平复了心情,见程风没在说话,示意道:“还有什么,继续说。”

程风没办法,反正天已经捅破了,那就把窟窿捅大点,继续往下说:“上面收的这些税款,税务官的折旧不会上缴,会全部归了税官自己。

当然,也不全是税官的,这一部分,税官会拿出大半分给上面的官员和士绅。

而士绅加的那一部分税额,士绅会把大部分的上交给县里的官员。

同样的分配方案,县里的官员会把他加上的那一部分的大部分上交给他上面的官。

最后,全大明各地征收的这些火耗和加成,大头全部会进入京城,成为朝中大臣们的分润。

而实收税款到户部,在不克扣的情况下,能收到八千两就不错了。

但在很多情况下,户部也会找个借口再扣一点,直接到账八千两都不足。这是税款从

崇祯帝点点头:“他们这样做,把天底下的百姓都饿死到底有什么好处?”

程风笑笑:“这样做肯定有好处啊,因为税款太高,农民交不起税粮,他就会卖儿卖女卖田地。

这样大地主大士绅,就可以把农民手里的田地房产收购了,在把上税的农民变成他家的奴仆,这样这家原本需要上税的农户就消失了。”

崇祯想不明白了,问道:“如果这样的话,上税的农户越来越少,那税如何能按额度收上来?”

“这个更简单啊,比如说,原本上税的两万丁口,因为交不起税,有二百丁卖了田地,变成了奴仆。

那么,这二百户的税就加到那些还有自己田地的一万九千八百户头上,由他们来分担所有的税款。

这样天长日久的累积下去,普通的农户都把自己的土地卖给了大户,把自己都变成了奴仆。

慢慢的,这些税费就会加到那些中小地主头上,中小地主也会因为税务太贵变成了普通的农户,成为佃户。

最后土地全部归于大地主,大士绅的手里。人口与土地的关系,陛下可以参照人口与财富的关系。

那就是两成的人占了全国八成的土地,而他们不会给朝廷上一文钱的税。

另外八成的人只占了全国两成的土地,他们却需要给朝廷上税,因为重税,百姓实在交不上了,这部分人会慢慢的把自己走土地都卖了,变成了奴仆,朝廷的税收自然就枯竭了。

税收不足,朝廷就会加税,一加税剩下一口气的农民又活不下去。

最后逼得农民只能在不造反明天就会饿死,造反可能后天才会战死的决择中选择造反,就像现在的陕西一样。

并不是说陕西真的粮食颗粒无收,只是因为那些农民一年的收入全卖了都不够上税。

往年不够上税,还能卖儿卖女换些银钱来交税,可今年卖儿卖女都卖不出去了,除了全家人等死就只能造反。

如果解决不了土地的问题,农民造反是迟早的事。

造反的农民多了,造反者就会把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田产的大士绅,大地主杀个干净,大量的土地又变成了无主之地。

等新的政权起来,又把这些无主土地分给那些无地的农民,一个新的朝代开始。

直到下一次土地重新兼并到新的大地主,大士绅手里,又逼得农民活不下去了,重新造反,又开启另一个轮回。

纵观历史,为什么所有的朝代都逃不出三百年一轮回的怪圈,说来说去就是土地闹的。

陛下,就如现在的北直隶,建奴正在四处抢劫,但这件事可能只有陛下和那些被伤害百姓会难过。

而对士绅官僚来说,建奴入关抢劫,会有多少老百姓被杀多少老百姓被掳走。

这一下北直隶会有无数的土地成为无主之地,这就是天降的横财,富人们的饕餮盛宴。

在他们看来,建奴再多入关抢劫几回,整个北直隶的土地就都成他们的了。”

大少是越说越没有顾忌,越说越满天雪花飞舞,大冷的天,王承恩早已经汗流浃背,大棉裤都成尿不湿了。

见大少越说越口无遮拦,崇祯帝也是无语,只能继续是应该说说税款从上面派发下去的过程?”

程风点头:“对,那就说说这个国库银钱下派的问题,陛下就能知道,明明关宁军的军饷只需要三百六十万两就够,为什么给了关宁军五百万两,关宁军还是会欠饷。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朝廷在分配税款的时候,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流程,叫提留。”

“什么是提留?大伴可知道?”崇祯帝没听说过提留是个什么东西,回头问王承恩。

“这个,这个,奴婢…”王承恩差点哭了,什么是停留?你直接问这小公子不就行了,干嘛要回头问咱家?

咱家敢说不知道吗?知道咱家又敢细说吗?真是愁死个人了。

“算了,大伴不想说,还是程卿告诉朕吧。”见王承恩在那里结结巴巴,崇祯帝很不耐烦。

程风笑笑:“陛下就别为难王公公了,草民这些年走南闯北的,到过不少的地方,对这些事情倒是还有些了解。

都说到这里了,多几句少几句,都是一个样。

反正草民已经是天下官僚士绅的敌人了,这个恶人就由草民一人承担吧。

提留是这样的:比如陛下划拨给关宁军五百万两军饷,按惯例,户部划拨时会提留三成为户部的辛苦费。

所以五百万两划出户部,到兵部时只有三百五十万两。

兵部在划拨时又按惯例提留三成为兵部的辛苦费,五百万还没有出京城就没有了一半,只留下二百四十五万两。

这时就算辽东督司的官员有良心不在提留,关宁军的军饷都已经欠额一百一十五万两,早不够了。

更何况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朝廷划拨了五百万两,

崇祯帝气得直拍御案:“他们竟敢如此明目张胆的贪污,真是该死。”

程风摇摇头,叹息一声:“陛下,这事如果在土木堡之变前,谁敢动军饷,那肯定是贪污,绝对会被剥皮添草的。

但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军饷和救灾款一样,都是可以动手脚的。这就叫惯例,只要提留不超过三成就不算贪污,是合法合规的。”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唉,土木堡之前,掌管军队的是军人,他们都上过战场,流过血,拼过命,自然知道士兵有多重要,不会让士兵挨冻受饿。

土木堡之后,军队的权力被文官掌控了,他们是文官老爷,又不用上战场去拼命,那些士兵在他们眼里就是一文不值的穷丘八,是死是活又不关他们的事。

他们须要知道的是,如何利用军队把皇帝手里的钱变成自己的。

这方面文官可比武官聪明的太多了,随便一琢磨,把提留这个流程运用到军饷上,军饷用上了提留,克扣部队的军饷就成了惯例,合法合规。”

小皇帝气得要死:“他们这么做,就不怕部队打不了仗吗?”

程风笑笑:“陛下,对文官来说,军队能不能打胜仗,士兵会不会死,

重要的是如何把国库的钱,把皇帝的钱,把老百姓的钱搞成自己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完成这些目标,他们还有一整套的语言流程。

比如说,他们克扣军饷,让士兵吃不饱饭的理由是:饿肚子的狗咬人才凶,所以士兵必须要饿得半死不活的,打仗才打得赢。

而且他们还很会甩锅,明明是他们把军饷给克扣了,却会对

今日发给士兵一半的军饷,还是本官如何如何求皇帝才要到的,好让

就像前几日,满桂在德胜门的那场大战,满桂将军的士兵并不怕死,都很勇敢,可他们为什么还是打不过建奴?

就因为他们的口粮都是文官按天发放的,就算满桂将军想让他们吃顿饱饭,都找不到粮食。士兵平时都吃不了饭,只有在战斗爆发之前,才能有一顿饱饭吃。

可临时吃一顿饱饭有什么用?身体还是一样的没有力气,再勇敢也打不过对手。

陛下可能听说过,外面的传的神乎其神的,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