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9005章 同时也在争夺皇权的大食

第9005章 同时也在争夺皇权的大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大唐永徽三年惊蛰,长安兴庆宫的梨花正盛,如同覆雪。

十三岁的贞晓兕跪坐在鸿胪寺考场的青砖地上,面前摊着考选“译语童生”的卷轴。当看到那道怪题——“若白衣大食使者来朝,请以《贞观礼》答其‘哈里发’之号,当云何?”——她不自觉地咬住了下唇。

她提笔蘸墨,在正式答题前,先于卷轴边缘写下了一行谁也不懂的阿拉伯文:

????????????

“你们在那里,我们在这里。”她轻声念出这句译音,墨迹未干,忽然一阵风从窗外卷入,卷起梨花瓣片片如雪。风中似乎有人低笑:

“小娘子,既知‘那里’,可敢随我亲去看一眼?”

下一瞬,梨花真成了漫天黄沙,炙热的风灌满她的衣袖。贞晓兕眼前一黑,再睁眼时,已跌进了公元652年的大马士革,倭马亚宫殿的玫瑰水池里。

水花四溅,她挣扎着浮出水面,呛了几口带有玫瑰香气的水。池畔站着一群白衣绿缠头的阿拉伯人,正惊讶地望着这个从天而降、梳着唐式双鬟的少女。水中的倒影交错——她尚未及笄的装扮与那些绿色缠头,同样鲜艳得刺眼。

“这是何处?”她用阿拉伯语问道,声音因惊恐而颤抖。

一个年长的阿拉伯人伸手将她拉出水池,目光锐利如鹰,“小女孩,你从何而来?为何穿着如此怪异?”

贞晓兕拧着湿透的衣袖,水珠滴在镶嵌着彩色石块的地面上,瞬间被干燥的空气蒸发。她心念电转,意识到自己可能已不在大唐,而是到了那个只在鸿胪寺秘册中读到的“白衣大食”。

“我来自长安,大唐鸿胪寺的译语童生。”她尽量保持镇定,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回答,“不知何故,一阵风将我带至此地。”

周围响起窃窃私语,那位年长者眼中闪过惊异之色:“你的阿拉伯语带着古莱什部落的口音,一个唐人如何习得?”

贞晓兕自己也感到惊讶。在现代,她确实学习过阿拉伯语,但绝不可能如此流利,更不用说带着古莱什口音。某种超越她理解的力量,似乎在这个时空中运作着。

“知识是穆斯林失散的战利品,无论在哪里发现,都要收回。”她不知为何脱口而出这句话,而后惊讶地捂住自己的嘴。

年长者闻言哈哈大笑:“好!小女孩有智慧。我是穆阿维叶,叙利亚的总督。你既通语言,又具智慧,就留在我宫中吧。”

就这样,贞晓兕开始了她在大马士革的奇异生活。她被安排住在宫廷的一处偏殿,有专门的侍女教授她阿拉伯礼仪,而她也渐渐明白,自己不仅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此时距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仅二十年,倭马亚王朝尚未正式建立,但穆阿维叶已是这片土地上最具权势的人。

夜晚,她独自走在宫廷的花园里,沙漠的月色清冷如霜。她翻开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行囊中的一卷羊皮,上面的文字随着她的目光而变化,像是一本被风撕掉封面的唐历。

“贞观六年六月八日,圣人穆罕默德殁于麦地那。”

她轻声念出,砂砾便从“六月八日”四个字上簌簌而落,仿佛替远在大唐的太宗皇帝,为那位同年而逝的“西方圣人”撒一把黄土。

羊皮卷上的文字继续变化,向她展示着两个平行发展的历史: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长安城正为新朝铸“开元通宝”。与此同时,麦加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的孤儿穆罕默德,却不得不踩着夜色逃出故乡。倭马亚家的商队首领阿布·苏富扬,派人在城门口悬金百两,要买他的人头。

于是,那条从麦加到麦地那的“希吉拉”小路,成了世界史上最长的一步——伊斯兰教元年,从此开始;大唐与大食,也在同一年悄悄对上了日历。

晓兕把羊皮卷折成三折,塞进波斯锦袋,像收起三幕皮影戏。她知道,自己正见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诞生,而这段历史,将与她熟知的大唐历史一样,影响后世千年。

624年3月,她躲在枣椰树后,看313名“迁士”排成月牙阵型。对面是1000名麦加骑兵,铠甲上铸着倭马亚家的鹰徽。

决斗前,双方各派三名勇士——唐人有“斗将”,大食人亦有“姆巴里祖恩”。她认出穆罕默德身旁的少年堂弟阿里,才22岁,双手使弯刀,一刀劈开麦加勇士的盾,像劈开一只熟透的石榴。

战后,70个俘虏被押到先知面前,他吩咐用绳子“绑而不系”,好让他们夜里能自己松手做礼拜。晓兕悄悄把那条旧麻绳藏进袖里——日后,它成了她向鸿胪寺解释“伊斯兰无奴隶”的活证据。

625年,她听见山脊传来女人的哭声。穆斯林弓箭手为捡战利品离开高地,被麦加骑兵反包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