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9008章 “暂停键”在谁手中?

第9008章 “暂停键”在谁手中?(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贞晓兕合上手中那本厚重的《大食帝国兴衰史》,用隶书写下“叙利亚”三字,仿佛写下一片滚烫的土地。

窗外是长安的月色,清冷而宁静,但她的思绪已飘向万里之外,那片被称为“天堂入口”却饱经磨难的区域。

作为立志竞争鸿胪寺主簿的穿越者,她深知理解一个国度的现在,必须深入其历史的肌理。恍惚间,书页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化作一道幽深的时空裂隙,将她卷入一场关于叙利亚命运的灵魂漫游……

她并非孤身一人。

在她的意识深处,一个冷静的声音时响起,那是她来自后世的学识储备,是社会科学理论的集合体,它将以“群体认同”、“相对剥夺”、“创伤传递”为钥匙,为她解读眼前波澜壮阔又惨烈无比的史诗。

公元661年,大马士革。

贞晓兕的意识首先降临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彼时,它正值辉煌的顶点。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在穆阿维叶的雄才大略下,将这里定为庞大帝国的首都。

倭马亚王朝的白色旗帜,从大马士革的宫殿飘扬至伊比利亚半岛的边缘。大理石砌成的宫殿、宏伟的清真寺、喧嚣的市集,无不彰显着帝国的财富与力量。叙利亚,这个帝国的“发迹地与心脏”,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跳动着。

贞晓兕行走在伍麦叶清真寺的庭院,惊叹于其融合拜占庭与阿拉伯风格的镶嵌画,上面描绘着传说中的天堂花园。她听到商队驼铃声响,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与叙利亚本地的橄榄油、玻璃器皿在此交汇,然后运往地中海世界。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西端枢纽,经济血脉滋养着帝国的躯体。

然而,那冷静的声音在她心中提示:“注意看,裂痕早已埋下。”

就在这辉煌之下,贞晓兕看到了政治操作的阴影。穆阿维叶,这位精明的哈里发,以叙利亚为基地,依靠的是本地阿拉伯部落的支持,以及一套效忠于她个人的行政与军事机器。当她与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争夺最高权力时,叙利亚成为了逊尼派政治实践的核心,而与支持阿里的伊拉克势力(即后来什叶派的雏形)彻底决裂。

那个声音解释道:“看,这就是‘群体认同理论’的古老根源。‘我们叙利亚人’、‘我们逊尼派’、‘我们效忠哈里发的战士’,这些身份标签,在权力争夺中被强化、固化。而‘她们’——阿里的追随者、伊拉克的波斯化势力,则被塑造为‘外群体’,是威胁与异端。谁是我们,比单纯的道理对错,更能驱动人的行为。”

这种基于政治和宗派的身份划分,如同一道深刻的烙印,刻入了叙利亚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基因。当750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的革命风暴席卷而来,依靠波斯和什叶派力量推翻倭马亚时,叙利亚的沦陷不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这种身份对立的总清算。倭马亚王室几乎被屠戮殆尽,大马士革从帝国的中心跌落为边疆行省。那份“中心”的荣耀与随之而来的“边缘”的怨恨,成为了历史记忆中的第一道创伤。

时空流转,贞晓兕的意识来到了20世纪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奥斯曼帝国崩塌。在1916年《赛克斯-皮科协定》的密室里,英法两国的外交官拿着尺子,在地图上任意划界,将叙利亚地区纳入法国的委任统治之下。

法国人奉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她们刻意将原本混杂居住的阿拉维派、德鲁兹派、基督徒等少数群体,扶持进入关键的军警和行政岗位,并试图将她们聚居的区域分割成不同的“邦”,以此来制衡占人口多数的逊尼派。这条人为的国界,粗暴地切割了传统的经济区和部落区域,将库尔德人分散在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

那个声音再次响起:“看,这就是殖民遗产对群体认同的恶性催化。法国人不是创造了差异,而是通过制度,将原有的社会差异工具化、对立化。她们给了少数群体‘统治者代理人’的标签,却让多数群体感受到了‘被剥夺’和‘被背叛’。这条身份政治的引信,被深深地埋藏了下来。”

当叙利亚最终在1946年获得独立时,它继承的是一个被强行缝合的国家,内部充满了基于教派、民族的身份裂痕,以及一个因殖民统治而高度中央集权、依赖安全机构的政府模式。这为后来的强人政治铺平了道路。

贞晓兕的意识飘向1970年代。哈菲兹·阿萨德,一位出身阿拉维派(约占人口12%)的前空军军官,通过政变上台,建立了一个以阿拉维派为核心、军事情报机构为支柱的统治体系。

老阿萨德是一位精于算计的战略家。她构建了一个“阿拉维派—安全机构—裙带商人”三位一体的统治联盟。逊尼派的中产阶级虽然在经济上有所发展,但在政治权力上被系统性排除。国家宣传机器不断强调稳定、秩序和对抗外部敌人(尤其是以色列),以此为其威权统治提供合法性。

“注意那个公式,”夏林煜冷静的声音说,“‘我饿’+‘她炫’=愤怒2。”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