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南京托乐嘉碎尸案:垃圾桶里的番茄酱尸块与两年悬案(1 / 2)
2014年9月的南京,秋老虎仍在肆虐,托乐嘉美食街的后厨飘出的油烟里,混着挥之不去的油腻味。
凌晨四点,53岁的清洁工张卫国已经推着板车穿梭在垃圾桶之间——这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卫生兵,总习惯比同事早到一小时,他说“早起干活利索,还能多扫两遍街”。
板车刚停在靠近街角的绿色垃圾桶旁,隔壁负责倒垃圾的赵秀兰就喘着气跑过来:“张师傅,你快来看看!这两天不知道哪个饭店搞的,扔的肉袋子沉得要命,我搬了三次都没挪动地儿,袋子上还黏糊糊的全是番茄酱,恶心死了!”
张卫国放下扫帚走过去,垃圾桶里歪歪扭扭塞着三个黑色塑料袋,袋口没扎紧,暗红色的酱汁顺着袋缝往下滴,在桶壁上积成黏腻的小水洼。
他挽起袖子,双手扣住最上面那个袋子的提手,腰腹发力往上提——袋子比想象中沉,他能感觉到里面块状物相互碰撞的硬实感,像是冻过的肉块。
“嚯,这得有二十来斤吧?哪家店这么浪费?”他嘀咕着把袋子拎到板车上,刚要转身去搬第二个,“哗啦”一声,第一个袋子的底角裂了道口子,三块裹着番茄酱的肉滚了出来,落在水泥地上。
张卫国弯腰去捡,指尖刚碰到肉块的瞬间,他的动作突然僵住了。
三十年前在猫耳洞当卫生兵的记忆,像生锈的铁门突然被推开——那会儿阵地上送来的伤员和遗体堆在临时救护所,他见过被炸碎的四肢,见过被子弹打穿的躯干,军医教过他们辨认人体组织的特征:肌肉纤维的走向、皮下脂肪的分布,还有骨骼边缘那特有的弧度。
此刻躺在地上的三块肉,表面虽然裹着番茄酱,可他一眼就看出,那不是猪肉的肥瘦分层,也不是牛羊肉的粗粝纤维,反而像极了人腿内侧的肌肉——纹理细腻,边缘还带着一点皮肤组织,甚至能看到细微的毛孔。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张卫国把肉往袋子里塞,手却控制不住地发抖。
南京是省会,是全国数得着的大城市,怎么会有人把人肉往垃圾桶里扔?他直起身,想快步走开,可脑子里反复回放着刚才看到的细节:那块肉的筋膜走向,还有隐约露出的一段肌腱,和他当年在救护所见过的人体标本一模一样。
他又走了回去,蹲在地上,用手指轻轻拨开番茄酱。阳光下,肉的颜色泛着不正常的苍白,靠近边缘的地方,还能看到一点浅褐色的斑块——那是尸斑!
张卫国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他摸出裤兜里的老年机,手指按了三次才按对110,声音带着颤音:“警察同志,快来托乐嘉美食街!这里……这里好像有人肉!”
十分钟后,两辆警车停在美食街路口,红蓝警灯把凌晨的街道照得忽明忽暗。
刑警队长李伟刚下车,就看到张卫国站在板车旁,脸色发白地指着那三个黑色塑料袋。“李队,就是这个,我敢肯定是人肉,我当年在部队见多了……”
李伟蹲下身,没碰袋子,先观察袋口渗出的酱汁——番茄酱的酸甜味里,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腥气,不是新鲜肉类的腥味,更像是长时间冷冻后解冻的腐味。
他让技术科的同事戴上手套,小心地打开袋子,里面的景象让在场的警察都倒吸一口凉气:袋子里装满了切成拳头大小的肉块,每一块都裹着番茄酱,有些肉块上还连着碎骨,骨骼的形状明显是人类的指骨和肋骨。
“立即通知法医过来!”李伟掏出对讲机,声音紧绷,“另外,把这一片的垃圾桶全排查一遍,还有周边的下水道、绿化带,任何可疑的袋子都不能漏!”
法医赶到时,天已经蒙蒙亮。老法医王建国蹲在地上,用镊子夹起一块肉,放在便携式解剖盘里,借着警车的灯光仔细观察。
“肌肉组织松弛,有冷冻和解冻的痕迹,边缘切割不规整,像是用普通菜刀乱砍的。”他又夹起一块带骨的肉,“看这个骨骼形态,应该是女性,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身高大概1米65左右——你看这块股骨,长度和粗细都符合年轻女性的特征。”
“煮熟了?”李伟指着肉块表面的光泽。
“对,而且煮得很透。”王建国点头,“凶手这么做,一是为了破坏dNA,二是为了掩盖尸臭味,撒番茄酱应该是为了伪装成饭店丢弃的过期熟肉,要是碰到普通清洁工,可能真就当成垃圾运走了。”
排查工作持续了三天。刑警们戴着防毒面具,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填埋场里翻找,最终又找到五个同款黑色塑料袋,里面装的都是煮熟的尸块。
技术科的人还在托乐嘉美食街的下水道里,捞出了几块被水流冲散的碎骨。可拼来拼去,始终少了最重要的部分——头颅和内脏。
“凶手很狡猾,知道头颅是辨认身份的关键,所以特意藏起来了。”李伟对着拼接好的尸块照片皱眉,“而且抛尸地点选在美食街,明显是有预谋的——这里每天产生大量厨余垃圾,尸块混在里面不容易被发现,要不是张师傅当过卫生兵,这案子恐怕就成了悬案。”
线索很快断了。监控显示,抛尸时间都在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凶手戴着鸭舌帽和口罩,穿着深色连帽衫,看不清脸;用来装尸块的塑料袋是超市最常见的款式,上面只提取到一枚模糊的指纹,比对全国犯罪数据库,没有任何匹配信息;尸块的dNA虽然提取出来了,可在失踪人口数据库里查了个遍,也没找到对应的人。
“难道死者不是南京人?”李伟把排查范围扩大到江苏全省,甚至上海、安徽东部和浙江北部。专案组的民警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核对了上千条失踪人口信息,可每一条线索最后都断了。“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性,失踪了这么久,怎么会没人报案?”李伟看着桌上的尸检报告,心里满是疑惑。
这一查,就是近两年。
2014年7月22日,南京鼓楼公安分局的电话突然响了,是盐城下辖一个县城的派出所打来的协查通报:“我们这里有对老夫妻,他们女儿林晓玥2012年在南京失踪,到现在没消息,你们那边有没有符合条件的未知名女尸?”
李伟立刻让人联系这对老夫妻。林父林母赶到南京时,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孩留着长发,穿着白色连衣裙,笑容灿烂,和法医推断的死者年龄、身高几乎吻合。
“晓玥2010年去的南京,一开始还跟家里联系,2012年9月之后就没消息了,电话也停机了……”林母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我们以为她是跟家里闹别扭,没想到……”
为了保险起见,警方提取了林父林母的dNA。三天后,鉴定结果出来了——托乐嘉美食街发现的尸块,正是林晓玥的。
林母在警局哭到几乎晕厥,缓过劲来后,才断断续续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林晓玥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南京,一开始说在KtV当服务员,后来就很少提工作的事,只是偶尔寄钱回家。2012年7月,林晓玥给家里发了条短信,说“心情不好,想换个城市工作”,之后就很少回复消息。9月,林晓玥的手机停机了,林父林母赶到南京,找到她租住在鼓楼区的公寓,可房门紧锁,里面空无一人。
“我们找了房东孙阿姨,孙阿姨说晓玥签了两年租房合同,还有两个月才到期。”林母抹着眼泪,“房间里的东西都在,衣服、化妆品、家电都没动,就是身份证、银行卡不见了,我们还以为她是搬家忘了拿……”
直到半年后,林母在床头柜后面发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张银行卡。去银行查询时,发现卡里还有10万元——那是林晓玥的工资卡。“要是真搬家,怎么会把10万块留下?”林母这才慌了,可在盐城报案时,当地警方说“手机能打通(林父林母一直在给停机的手机充值),可能是家庭矛盾”,始终没立案。直到2014年7月,距离林晓玥失踪满两年,警方才勉强立了案。
“她的工作……”李伟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
林父的脸瞬间涨红,半天没说话。林母叹了口气:“其实我们后来才知道,她哪里是在KtV当服务员,就是……就是坐台小姐。她爸气坏了,让她回家,她不肯,还跟家里吵了一架,从那以后就很少联系了。”
李伟心里“咯噔”一下——坐台小姐的社交关系复杂,交往的人大多是一面之缘,这无疑给破案增加了难度。他立刻让人去查林晓玥租住的公寓,可距离林晓玥失踪已经快两年,房间被林母打扫过,现场早就没有任何痕迹,只在卫生间的瓷砖缝里,发现了一点疑似血迹的残留,可惜时间太久,已经无法鉴定。
“对门的邻居陈大姐说,晓玥白天睡觉,晚上出门,很少跟人来往。”负责走访的民警汇报,“只有陈大姐提到,偶尔会听到有个男人来她家里,说的是南京本地话,但是没见过人。”
线索又断了。就在李伟一筹莫展时,技术科的人突然找到他:“李队,林晓玥的手机通话记录里,2012年有个频繁联系的号码,机主叫乔伟,是南京一家国有交通企业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