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刑场枪声:被“流氓罪”终结的白衣护士万红莉(2 / 2)
被押上警车时,万红莉看到巷口站着几个邻居,赵阿姨也在其中,眼神躲闪着不敢看她。车开动的瞬间,万红莉突然明白,是有人举报了她。她望着窗外熟悉的街道,心里满是疑惑:不就是聚个会、跳个舞吗?怎么就成了流氓活动?
第五章审讯室里的追问:17个名字与“自愿”的辩解
审讯室里没有窗户,只有一盏白炽灯亮得刺眼。万红莉坐在冰冷的铁椅子上,对面的警察拿出笔录本,开始提问:“你老实交代,从1982年至今,你家里一共举办过多少次聚会?都有谁参加?”
万红莉攥着衣角,小声说:“没多少次,就是朋友偶尔来坐坐,有医院的同事,还有几个朋友。”“朋友?”警察把笔往桌上一放,“什么样的朋友?是不是跟你有不正当关系?”
万红莉的脸一下子红了,她抬起头:“我们就是普通朋友,没有不正当关系!”警察拿出从她家搜来的日记,翻开其中一页:“这上面写着‘和阿明看电影,他送我回家’,阿明是谁?你们是什么关系?”
日记里记的都是日常小事,却被逐字逐句地追问。在连续两天的审讯里,警察让万红莉列出所有参加过聚会的男性名字,她断断续续说了11个,可警察说“不止这些”,还拿出了赵阿姨的举报信,上面写着“经常有不同男人进出,有时深夜不离开”。
最后,在警察的反复追问下,万红莉又说了6个名字,一共17人。当警察问她“是否与这些人发生过不正当关系”时,万红莉哭了:“有几个确实处过对象,可都是自愿的,没有强迫谁,这也算犯罪吗?”
“自愿?”警察冷笑一声,“你以为自愿就没事了?在严打期间,你这种玩弄男性、破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就是情节严重的流氓罪!”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万红莉心上,她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不是普通的审问,而是一场能决定生死的“严打”。
第六章快速审判:一小时休庭后的死刑判决
1983年10月8日,万红莉的案子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法庭很小,旁听席上坐的都是公检法的工作人员,没有她的家人——她的父母早逝,唯一的哥哥听说她被抓后,就躲到外地去了,没人敢来旁听。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时,声音洪亮:“被告人万红莉,自1982年3月至1983年9月,利用其住所作为据点,多次纠集社会闲散人员举办流氓舞会,播放靡靡之音,与17名男性发生不正当性关系,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其行为已构成流氓罪,情节特别严重,请求法院依法严惩!”
万红莉的辩护律师是法院指派的,他站起来说:“被告人万红莉与他人的关系均系自愿,未对他人造成伤害,且其无犯罪前科,工作期间表现良好,请求法院从轻处罚。”可这话刚说完,公诉人就反驳:“自愿不等于合法!万红莉的行为已经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若不严惩,恐引发更多类似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庭审只进行了两个小时,最后轮到万红莉做最后陈述。她站在被告席上,头发凌乱,眼睛红肿,却突然挺直了背:“我承认我喜欢交朋友,喜欢跳舞,但我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我只是想活得自由一点,难道这也错了吗?我可能超前于这个时代,但总有一天,人们会理解,一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法庭里安静了几秒。随后,法官宣布休庭,让合议庭讨论判决结果。一小时后,法官返回法庭,手里拿着判决书。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几个字从法官口中说出时,万红莉的身体晃了一下,她看着法官,想说什么,却最终只是流下了眼泪。
第七章刑场终章:枪声与被遗忘的骨灰
1983年10月17日,万红莉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卡车经过市人民医院。她透过车窗,看到曾经工作过的病房楼,想起第一次给病人打针时的紧张,想起王大妈给她塞的糖,想起刘梅劝她“别太时髦”的话。如果当初没有烫那一头“大波浪”,没有举办那些聚会,她是不是还能穿着护士服,在病房里忙碌?
刑场在一片荒地上,周围拉着绳子,围观的人群站在绳子外,有人举着“严厉打击流氓犯罪”的标语。万红莉被带到指定位置,执行法官最后一次问她:“你还有什么遗言?”她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天空——那天的天很蓝,像她刚当护士时,第一次看到的西安的天空。
枪响的瞬间,万红莉倒在地上,白衬衫很快被染红。围观人群里,有人欢呼,有人沉默,还有人悄悄转过身去。没人知道,她口袋里那半张照片,最后被风吹到了哪里。
万红莉死后,法院通知她的哥哥来领骨灰,可她的哥哥始终没出现。最后,骨灰被送到了殡仪馆,和其他无人认领的骨灰放在一起,渐渐被遗忘。只有偶尔翻阅1983年严打档案的人,会在泛黄的纸页上看到“万红莉”这个名字,看到那句“犯流氓罪,判处死刑”,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背后,曾有一个姑娘,只是想在那个保守的时代里,活得自由一点、爱美一点。
尾声历史的回响:消失的“流氓罪”与未被忘记的人生
1997年,中国修订《刑法》,沿用了38年的“流氓罪”被正式废除,分解成寻衅滋事罪、聚众淫乱罪等具体罪名。法律条文里,再也没有那个可以随意套用的“口袋罪”,也不会有人因为私人社交、穿着打扮,被判处死刑。
那年夏天,已经退休的刘梅在报纸上看到“流氓罪废除”的新闻,突然想起了万红莉。她翻出当年和万红莉的合影,照片上的万红莉笑着,手里拿着一本外国画报。刘梅叹了口气,把照片夹回相册——如果万红莉能活到1997年,是不是就能看到,她当年追求的“自由”,终于不再是“犯罪”?
如今,西安钟楼旁的布告栏早已被广告牌取代,那条万红莉曾经居住的老巷,也拆建成了高楼。只有偶尔在老西安人的聊天里,还会提起1983年的严打,提起那个因“流氓罪”被处死的女护士。有人说她“咎由自取”,有人说她“生错了时代”,可无论评价如何,万红莉的人生,都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道印记,提醒着人们: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需要怎样的审慎与包容;一个人的自由,又该在怎样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不被轻易碾碎。
秋风再次吹过西安的街头,仿佛还能听到1983年那声枪响,那是一个年轻生命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法治进程中,一声沉重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