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45章 二十年白带缠身+头晕气喘?岐仁堂晨补暮养巧除根

第445章 二十年白带缠身+头晕气喘?岐仁堂晨补暮养巧除根(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您可能会问,我是脾胃虚,为什么还要补肾?”岐大夫像是看穿了张阿姨的心思,笑着说,“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说‘补肾不如补脾,以饮食之精,自能下注于肾也;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也’。脾胃是后天,肾是先天,先天肾精足了,才能更好地滋养脾胃,让脾胃运化有力;脾胃运化好了,产生的水谷精微又能补充肾精,二者相互滋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把两张处方笺递给张阿姨:“您记住,六君子汤早上空腹吃,温服;六味地黄丸晚上睡前吃,用温水送服。服药期间,饮食要清淡,别吃生冷、油腻、甜腻的东西,那些东西最伤脾胃,容易生痰湿。也别熬夜,早睡早起,适度散散步,别太累,让脾胃和肾都能好好休养。”

张阿姨小心翼翼地把处方笺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又问:“岐大夫,那我这药要熬多久啊?有没有什么讲究?”

“六君子汤的药材,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然后大火烧开,小火慢熬四十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熬一次,两次的药汁混在一起,分两次早上喝。六味地黄丸我给您开的是蜜丸,直接嚼服或者温水送服就行,方便得很。”岐大夫耐心地叮嘱,“熬药的时候,别用铁锅、铝锅,用砂锅最好,药效不会受影响。”

临走前,岐大夫又补充道:“阿姨,您这病拖了二十年,调理起来也得有耐心,别指望吃个三五天就好。坚持服药,跟着饮食作息一起调,一个月后您再来复诊,我给您看看情况,再调整方子。”

张阿姨连连点头,心里像揣了个暖炉,二十年来的委屈和焦虑,好像在这一刻都找到了出口。她攥着处方笺,脚步轻快地走出岐仁堂,巷子里的艾草香似乎更浓了,晨雾已经散去,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亮堂堂的。

回到家,张阿姨就按照岐大夫的嘱咐,让老伴去药店抓了药,又特意买了个新砂锅。第二天早上,天刚亮,她就起来熬药。砂锅里的水慢慢烧开,药材的香气弥漫在厨房里,人参的甘香、陈皮的清香、半夏的微辛,混合在一起,竟不觉得难闻。她按照岐大夫说的,把两次熬好的药汁混在一起,趁热喝了一口,温热的药汁滑过喉咙,没有之前喝的中药那么苦涩,反而带着一丝回甘。

喝了三天药,张阿姨就觉得身体有了变化。之前总堵在喉咙里的白痰少了,早上起来咳嗽两声,就能轻松咳出来;头晕的次数也少了,弯腰起身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天旋地转。更让她惊喜的是,白带也变少了,一天下来,内裤居然是干爽的,不用再频繁更换。

一周后,张阿姨带乐乐去公园玩,抱着孩子走了半个多小时,居然没觉得胸闷气喘,只是稍微有点累。乐乐指着天上的风筝,兴奋地喊:“奶奶,风筝飞得好高!”张阿姨笑着抬头,蓝天白云,风筝在天上飘着,她的心里也跟着敞亮起来,久违的轻松感,让她忍不住眼眶发热。

她严格按照岐大夫的嘱咐,饮食清淡,每天早上喝六君子汤,晚上吃六味地黄丸,早睡早起,每天傍晚还会在小区里散散步。老伴见她精神越来越好,也跟着开心,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清淡的饭菜,炖小米粥、煮山药、蒸南瓜,都是健脾养胃的好东西。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张阿姨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头晕气喘的毛病几乎没了,偶尔累着了,歇一会儿就好;白带完全正常了,再也没有那种清稀淋漓的困扰;腰不酸了,手脚也暖和了,晚上睡觉能一觉到天亮,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换内裤。她整个人像年轻了好几岁,脸色红润,精神饱满,每天带着乐乐在小区里玩耍、跳广场舞,邻居们见了都惊讶地说:“张阿姨,你这是吃了什么仙丹啊?气色这么好!”

这天早上,张阿姨又来到岐仁堂复诊。岐大夫见她精神焕发,笑着说:“阿姨,看您这气色,就知道药效不错。”

张阿姨拉着岐大夫的手,激动地说:“岐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您的药太管用了,我现在啥毛病都没了,能带孙子、跳广场舞,比年轻的时候还精神!”

岐大夫给她把了脉,又看了舌苔,点点头说:“您的脉象比之前有力多了,舌苔也变薄了,脾胃之气慢慢恢复了,肾阴也补上来了。不过久病初愈,还得再巩固一下,我给您把方子稍微调整一下,再吃半个月,就能彻底断根了。”

他稍微减了六君子汤里半夏的用量,又在六味地黄丸里加了少量枸杞,笑着说:“现在脾胃功能好了,加点点枸杞,既能补肾,又能养肝,您之前总头晕,也跟肝阴不足有点关系,这样调理更全面。”

张阿姨拿着新的处方笺,心里充满了感激。她知道,是岐大夫的仁心仁术,让她摆脱了二十年的病痛折磨;是中医的整体调理智慧,让她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生活。

又过了半个月,张阿姨彻底停了药。她的身体完全恢复了正常,每天带着乐乐爬山、逛公园,跳广场舞的时候,还能领着姐妹们跳完整支曲子。有一次,之前给她看过病的老邻居见了她,惊讶地说:“桂兰,你现在怎么这么精神?之前那病不是说治不好吗?”

张阿姨笑着说:“是岐仁堂的岐大夫给我治好的!人家中医就是厉害,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找准病根,慢慢调理,比啥都管用。”

她还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了小区里其他有类似困扰的阿姨,不少人都跟着去岐仁堂找岐大夫看病,也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这天傍晚,张阿姨带着乐乐,提着一篮自己种的青菜,又来到岐仁堂。岐大夫正在整理药材,见她来了,笑着让座:“阿姨,您这是来给我送‘谢礼’啊?”

“岐大夫,这是我自己种的青菜,没打农药,您尝尝鲜。”张阿姨把篮子递过去,“要不是您,我现在还在受那病痛的罪呢。我一直想问问您,您当初怎么就知道我的病根在脾胃和肾呢?”

岐大夫一边择菜,一边笑着说:“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您的症状看似复杂,又有白带,又有头晕气喘,但‘得食稍缓’这个细节是关键——食物能补中焦之气,说明是脾胃气虚,而不是肺或者其他地方的问题。再结合您的舌苔脉象,就能断定是脾胃气虚、水湿内停、肾精亏虚,所以用六君子汤补脾祛湿,六味地黄丸滋补肾精,晨补暮养,顺应人体的阴阳节律,自然就能见效。”

他拿起桌上的《黄帝内经》,翻到其中一页,说:“《黄帝内经》里说‘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人体的阴阳气血在一天当中是变化的,早上阳气升,适合补气;晚上阴气盛,适合补精。顺应这个规律用药,药效才能事半功倍。这就是中医的智慧,不仅要治病,还要顺应自然、顺应人体的节律。”

张阿姨听得连连点头:“原来是这样!以前我总觉得中医慢,现在才知道,慢是因为要找准根,调理得彻底,不像有些药,治标不治本。”

“是啊。”岐大夫感慨道,“现在很多人遇到慢性病,就想着快点好,频繁换医生、换药物,反而越治越糟。就像治理河道,光疏通表面的淤泥没用,得从上游植树固土,让水流顺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调理身体也是一样,找到病根,标本兼顾,才能让身体恢复真正的健康。”

夕阳透过木格窗,照在岐仁堂的药柜上,金色的光影斑驳陆离。张阿姨看着岐大夫认真整理药材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敬佩。她知道,岐仁堂里的每一味药材,都承载着中医的智慧;岐大夫的每一次问诊、每一张处方,都饱含着医者的仁心。

从那以后,张阿姨成了岐仁堂的“常客”,不过不再是为了看病,而是偶尔来送点自己种的蔬菜,或者跟岐大夫聊聊天,听他讲些中医养生的道理。而岐仁堂的故事,也在小城的巷子里慢慢流传开来——那间藏在老槐树下的老诊所,那位温和耐心的岐大夫,用一碗碗温热的中药,一个个精准的方子,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也传承着中医千年的智慧。

就像岐大夫常说的:“医者,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要传扬医道。中医的根,在经典里,在生活里,在每一个顺应自然、调理身心的细节里。”而张阿姨的故事,只是岐仁堂无数治愈案例中的一个,未来,还会有更多人在这里,找到健康的真谛,感受到中医的魅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