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播种者之影(1 / 2)
与“回声”的交易在高度戒备下完成。沈舟团队远程注入的特制逻辑炸弹,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在深海监听平台内部引发了一场针对“寄生指令”的定向数据风暴。剧烈的系统冲突后,“回声”传来的信号变得稳定而清晰,标志着它重新掌握了主导权。它如约交出了数据包——包含基于行为模式分析的“织网者”身份概率模型、“清道夫”最后活跃的模糊坐标区间,以及最为关键的、“播种计划”的加密概要。
与此同时,以南极科研合作名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科考队,搭乘破冰船“雪龙”号,历经狂风巨浪,终于抵达了南大洋那片荒凉海域,逼近了那座依附于冰山、如同被遗忘巨兽骨骸的“方舟”前哨站。
(一)“播种计划”的阴影
破译“播种计划”概要的过程,让所有知情者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这并非一个传统的军事或经济掠夺计划,其核心在于系统性、代际性的意识塑造与规则重构。
目标:通过在关键领域(金融、科技、舆论、教育)长期、隐蔽地植入经过筛选的“思想种子”(扭曲的价值观、利己主义逻辑、对权力的绝对崇拜),潜移默化地影响乃至控制未来精英阶层的思想底色,使其在潜意识层面接受并服务于特定阶层的特权逻辑,从而确保权力和财富的世袭与固化。
手段:利用大数据、AI算法精准投放定制信息,资助并操控学术研究和文化产品输出,渗透教育体系影响教材和师资,在关键事件中引导舆论塑造集体记忆……其手段之隐蔽、周期之长、意图之深远,令人不寒而栗。
与“园丁”的关联:“播种计划”显然是“园丁”韩老晚年思想的极端化和发展。他不再满足于修剪现有的“园林”,而是试图从根本上改造“土壤”和“种子”,确保他的“园林”能够超越其个人生命,永续存在。“织网者”,正是这个疯狂计划的执行者,或者说,是争夺其主导权的继承者之一。
“他想种的不是树,是毒藤!”梁露看着破译文稿,声音发颤,“他想让整个社会的思想根基腐烂,让未来的‘曹荣荣’们从小就认为下跪是常态,让未来的‘孙鹏飞’们认为沉默是智慧!”
(二)往事的烙印:银行大厅的“思想接种”——对抗“毒藤”的疫苗
“播种计划”的揭露,将斗争提升到了思想与文化的维度。核心团队意识到,他们不仅要在现实层面对抗“织网者”的攻击,更要在思想层面,为社会接种对抗这种“毒藤”的“疫苗”。他们再次回到银行大厅,但这次的问题变成了:如何将那次事件的教训,转化为一种可传播、可复制的“思想抗体”,植入更多人的心中?
““思想接种”实验室-锻造抗体”
陶成文(提出命题):“老赵事件是一个浓缩的‘毒藤’发作案例。我们如何将它提炼成‘抗原’,制作成‘疫苗’,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遇到类似情境前就产生‘免疫’?”
曹荣荣(提炼核心“抗原”):“核心‘抗原’至少包括:1.识别特权暴力(不仅仅是肢体,更是语言、姿态、规则的践踏);2.认知沉默的成本(沉默不等于安全,可能是更大灾难的开始);3.相信个体行动的价值(0.1秒的勇气可以引发涟漪);4.了解系统求助的路径(制度并非完全无效,需要被正确激活)。”
梁露(“疫苗”载体设计):“我们需要将这些‘抗原’融入更易传播的‘载体’中。不仅仅是新闻报道和书籍,可以是短视频情景剧、互动式线上游戏、嵌入学校德育课程的案例分析、甚至是一套供企业使用的‘权力欺凌识别与应对’培训模块。要让道理变得可知、可感、可操作。”
鲍玉佳(“接种”策略):“寻找关键‘接种点’。与教育部门合作,将相关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和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大型企业HR部门和工会合作,推广反权力欺凌培训;利用基金会的网络,发起针对性的公众倡导活动。重点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提供具体的情景和应对工具。”
张帅帅(技术赋能):“开发AI工具,用于监测网络舆论中可能存在的、符合‘毒藤’逻辑的言论模式,并进行标记或提供基于事实的自动澄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权力欺凌场景,让受训者在安全环境中练习如何应对。”
魏超(延伸思考):“甚至在我们的执法和军事培训中,也应加入识别和抵制这种系统性精神腐蚀的内容,确保队伍的思想纯洁性和战斗力。”
这场讨论,将团队从被动应对威胁,提升到了主动构建社会思想防线的战略高度。
(三)“方舟”初探与“织网者”的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