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编写《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2 / 2)
受到前线消息的触动,编写团队的成员们更加努力了。吴天浩亲自把关每一个章节的技术细节,确保没有任何漏洞;李铮每天都要审核完当天的编写内容,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有的同志累倒了,稍微休息一下就立刻回到岗位上。
在编写“化工原料提取”章节时,陈婉儿遇到了一个难题:土法制作硝酸的过程中,硝石与硫酸反应的温度控制非常关键,温度过高会导致硝酸分解,温度过低则反应不完全,但她之前的记录中只写了“控制温度在60-80c”,没有具体的测温方法,其他根据地可能没有温度计。
“这可怎么办?没有温度计,怎么控制温度呢?”陈婉儿急得团团转。她立刻找到吴天浩商量。
吴天浩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我们可以用土办法测温。比如,将一杯清水放在旁边,当反应容器的外壁烫手,能保持手不松开三秒钟,大概就是60c左右;如果烫手到只能坚持一秒钟,就是80c左右。这样虽然不够精确,但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也能起到参考作用。”
“这个办法好!”陈婉儿立刻把这个土办法写进了手册里,还详细描述了操作要领。
经过二十八个日夜的奋战,《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的初稿终于完成了。手册共有八个章节,三十多万字,涵盖了炼钢、武器修复、弹药制作、设备维护、原料提取、技工培训等各个方面,详细记录了土法技术和操作流程,还配有一百多幅手绘图纸和大量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是最后的审核修改阶段。李铮和吴天浩带领大家逐字逐句地审阅手册,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和数据错误。他们发现“动力系统”章节中,关于柴油机带动发电机的功率计算有误,立刻进行了修正;发现“零件加工”章节中,某张图纸的尺寸标注不清,徐小眼重新绘制了图纸;发现“安全规范”部分内容不够全面,又补充了弹药生产、炼钢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
审核修改工作又持续了两天,直到手册的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李铮才松了口气。“终于完成了!”他看着厚厚的手册,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当天下午,李铮将手册装订成册,一式三份,一份留在车间存档,另外两份派专人送往总部。送手册的通讯员出发时,李铮反复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确保手册安全送到总部,这是咱们车间所有人的心血,也是前线战友们的希望。”
通讯员郑重地点了点头,背上手册,踏上了前往总部的路程。他知道,这份手册承载着太多的期待,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送到目的地。
几天后,总部收到了《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总部领导们仔细阅读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详实、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总部立刻组织人员进行印刷,短短几天内就印刷了上千册,迅速下发到各根据地的军工车间。
很快,各根据地就传来了反馈。有的根据地按照手册上的方法改进了土法炼钢炉,炼钢效率提高了30%;有的根据地按照模块化生产的方法组织生产,武器组装时间缩短了一半;有的根据地通过手册上的技术,成功提取出了硫磺和硝酸,解决了火药生产的原料问题;还有的根据地按照技工培训的方案,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军工技工,缓解了技工短缺的困境。
消息传到独立团军工车间,所有人都激动不已。陈婉儿拿着前线寄来的感谢信,泪水湿润了眼眶:“我们的手册真的帮到他们了!”
李铮站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样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份手册的完成,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他们还需要不断创新技术,积累经验,为各根据地提供更多的支持。
寒风从车间的窗户吹进来,但李铮的心中却无比温暖。他相信,只要各根据地团结一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生产出更多更精良的武器装备,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而这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的《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必将成为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见证着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了民族解放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手册上,每一个字都仿佛闪耀着光芒。这光芒,照亮了抗战的道路,也预示着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