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他说要续她的行(2 / 2)
萧玄策站立不动,掌心却已沁出血珠——指甲深深掐入皮肉。
他想要的,从来不是她复活。
他要的是掌控她的意志,继承她的权柄,让这天地间的审判,继续以他的名义运转。
可她拒绝了。
她不愿成为被供奉的神像,更不愿自己的律法沦为帝王权术的装饰品。
她宁愿让它变成一把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包括他。
三日后,线清独自走进西苑守律花丛。
她手中捧着两册典籍:一册是朝廷颁行的《守律录》,另一册,则是尘封已久的《幽冥补律》——据传为沈青梧亲笔手订,从未公开。
她将二者并置案上,翻开至“悔罪认定标准”一章。
烛光摇曳,纸页静默。
可就在她目光落下的瞬间,两本书的墨迹,竟开始微微发烫。
线清跪坐在西苑守律花丛中央,夜露浸透裙裾,寒意如针,刺入骨髓。
两册典籍静静并列于青玉案上——一册是朝廷钦定、天下推行的《守律录》,金丝压边,庄重威严;另一册则是尘封多年、从未示人的《幽冥补律》,纸页泛黄,墨迹冷峻,像是从坟土中掘出的遗言。
她指尖微颤,翻开至“悔罪认定标准”一章,目光如刀,逐字剜过。
一字之差,天地迥异。
《守律录》写道:“凡诚心悔过者,可酌情减刑,以彰教化之功。”语气温和,留有余地,仿佛为人性弱点开了一扇后门。
而《幽冥补律》只有一句:
“未偿之债,不因泪止。”
没有宽宥,没有回旋。
你杀一人,便欠一命;你欺一魂,便堕一层。
忏悔无用,哭诉无益,唯有等价偿还,方得一线超生。
线清闭了闭眼,心口像被冥途寒风贯穿。
她终于明白,为何那些打着“仁政”旗号请求赦免的人,会在深夜额头发黑、供桌现血字——不是律法出了错,而是他们试图用温情篡改铁律,触碰了那不容侵犯的底线。
沈青梧从不曾想拯救世人的心,她只想让世间再无冤不得报。
可若律法太过刚硬,是否也会误伤?
那个老吏,一生清廉,晚年因一纸误判含冤下狱,临死前翻遍卷宗自证清白。
他的魂魄滞留三载,只为等一句“你没错”。
这样的魂,也该被拒于轮回之外吗?
线清咬牙,取出清明长卷,素绢铺展,银针蘸魂墨,开始重绣。
她添了一幅新图:
苍老的官吏跪在雪中,手中卷宗散落,仰头向天,泪如雨下。
而天空裂开一道微光,冥途之门悄然开启——这是她的私心,也是她的试探。
她想用这一笔柔光,软化那万古不化的律条。
一夜未眠,魂力几近枯竭。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花丛,线清退后三步,凝望长卷。
忽然,焦味弥漫。
不是火焰,没有明火,唯独那幅“老吏泣诉”的画面边缘,竟凭空焦灼,炭化成灰,轮廓规整如刻——是一个“止”字,边缘平直,冰冷无情。
其余图案完好无损,唯此一幅,被彻底抹去。
线清双膝一软,跪倒在地。
当夜,她独坐灯下,残烛将尽,焰心忽而拉长,扭曲成一行倒写的字,自下而上浮现:
“你走的路,不是我的路。”
字迹熟悉至极——那是沈青梧审判亡魂时惯用的笔法,冷硬如刀锋划石。
与此同时,皇陵深处,无名碑第四行“以律代心”之下,第五行悄然浮现新字,无人刻,无人书,却清晰如烙:
“……别把活人,写进死律。”
风不起,叶不动,可冥途深处,那悬浮万年的灰金波动,缓缓旋转半周。
如同一只沉眠的眼睛,睁开一线,冷冷注视着人间执笔之人。
她允许传承,但绝不接受重塑。
她容许行走,但不容改道。
而在千里之外的乾清宫,萧玄策立于碑前,指尖抚过新生的第五行字,久久未语。
他转身,迈步离去,靴底踏过青石,一声一声,沉稳如律。
而冥途之中,那灰金脉动,竟与他的步伐,悄然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