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海上粮道(1 / 2)
海风像一把长年不收鞘的刀,沿着海陵滩的芦苇根来回刮,发出细密而永不休止的嘶嘶声。
北面的天色压得很低,云层被风撕成一缕一缕的灰。潮水正落,滩脊露出粗砺的砂纹,像鱼腹上新愈的刀痕。
广陵外港的小渔寨里,火塘缩着火,炭灰上立一只黑得发亮的铁壶。屋檐下挂着干网,盐霜沿网结了一层白毛。一个肩背宽厚、皮肤被风吹得像干鱼皮的汉子,手里捏着一根鱼刺在牙缝里剔着,眼角风纹叠得像一把摊开的扇。
“姓石?”张辽撩开草帘,进门时顺手把腰间的刀挡在斗篷下,声音压得很低,却不失朗亮,“石吞涛?”
“我姓石,也吞得起涛。”汉子把鱼刺往地上一弹,刺在土里立住,像一根极细的簪,“你们要船。”
“要船,也要心。”张辽在火塘边坐下,把浑身的潮气烘了一把,这才取出一枚铜令,半环断口,内方外圆,铸着一个小小的“龙”字,“你认这个幺?”
石吞涛眯着眼,看了许久,忽地笑了一声,笑里竟有几分少年心气:“曲阿的老符。我年轻时在海盐走私盐,被这半环追过三月。如今却要靠它吃饭?”他伸手托了托半环,指尖的老茧蹭得铜面吱吱作响,“能给我什么?”
“名、钱与路。”张辽道,“路是命,名是罩,钱是油。我们要开一条从会稽、吴郡、海盐北上,沿海转射阳、广陵,再入淮与泗的粮道。官道被人‘禁’,商道被人‘吓’,只有海上这条风里之路还没被他们全看清。你们是‘风里的人’。”
石吞涛咧了咧嘴:“风里的人不怕风,怕的是没岸。”他伸指往北边的阴天一指,“海上最怕两样,一个是‘官’,一个是‘鬼’。官来要查,鬼来要命。你们给的是名与钱,岸在哪?”
“岸在徐州。”张辽把火拨旺,火光映在他微垂的眼睫上,闪了一瞬,“徐州牧府的‘护商令’扩到水上,设‘水行护符’,三港两链一罩:广陵、江都、海陵三港,并立‘北上粮链’与‘河内接驳链’,以‘护商令’为名义之罩。你们的船挂上护符,徐州境内外,沿淮沿泗,有我们的人护。”他顿了顿,“海上,‘鬼’的事我管不到,但我能教你们避。潮汐、风窗、泊位与暗礁,我们自有先生会画图。”
石吞涛用脚把地上的鱼刺拨平,心里的秤砣在左右跳了一跳,终究敛了声色:“几时成行?”
“三日内试航,十日内成队。第一批十船,先走江东至广陵,载粗粟五千石,盐二百斛作封口,回程再倒海盐。”张辽抬下巴指了指屋外,“你的船,先让我看。”
屋外正有潮尾退去,泥地上拖出一条条青黑的痕。石吞涛把帘子一掀,露出港里几只黑腰圆腹的板屋船,船腹高,吃水深,船侧钉着加固用的鹅卵石。张辽眼睛一亮,摸了摸船肋:“骨架厚,耐打。换上加固的双舵,插两根防浪竹,船头补一块挡风板,可上小海。”
石吞涛“嘿”了一声:“你们还懂船。”
“懂得不多,懂得够用。”张辽道,“用来打‘风里之仗’,就够了。”
——
徐州牧府西厢,议事堂。炉火上铜壶细响,蒸汽从壶嘴绕出一缕白。郭嘉的咳声轻微,像壶里那点始终压不住的气。他在沙盘上并了一条新线,线头从会稽起,沿钱塘、海盐北抹,贴着海岸擦过射阳,再入广陵,最后顺着淮水、泗水回到徐州。这条线被他用朱笔细细点出潮窗:“冬北风,北上逆,南下顺;春风转温,海雾多,夜行避;入淮口处有潮逆,需等潮平。此路可行,但其险在‘风’、在‘口’、在‘人’。”
陈宫把两页薄薄的文书叠成一摞,丢在案上:“‘风’与‘口’,可由术算;‘人’,要由名义。第一稿的‘水行护符’已成:凡持护符的船,在徐州境内河港,不得征、不许扰;凡持护符的客,在市上兑银补粮,与内陆护商同例。另订‘水粜令’,海上归来之粮三成由官仓先收,以旧价平粜,七成听商;盐铁药绢四业之利,抽一成入护航与修港钱粮。”他抬眼看吕布,“此为罩与油。还缺‘刃’。”
“刃不在刀,在舵。”吕布站在沙盘前,目光由南至北,像一柄不见刃的戟从海上轻轻扫过,“我们给商了护符,给船了油,还要给水上一支‘影阵’。不打仗,不披甲,在海上用‘问、观、试、断、扫’——问潮门、观风眼、试雾带、断夜火、扫尾迹。”他回头望向高顺,“陷阵营分出一支‘破浪队’,你挑三十个眼尖手稳的,换粗布、习海法、识星斗。上船时,刀不出鞘,但要带绳、钩与旗。”
高顺拱手:“末将领命。只是这‘海’,末将生得在土里,怕认不得。”
“认不得,就学。”吕布把一卷旧海图展开,图上的墨痕被抚得光亮,“绿水学成,比红血难得多。”
郭嘉笑,笑里带着一丝薄薄的骄傲与疲惫:“此一‘粮道’,兼是‘名道’。徐州护的不是几船粮,而是‘信’——陆上信未稳,水上信就要接住。‘烛龙之眼’照进许都,‘无形之刃’稳住城内,如今,我们要在海上再点一盏‘鲸目’。”
“鲸目?”张辽挑眉。
“烛龙照陆,鲸目观海。”郭嘉咳了两声,指向广陵,“鲸目驻广陵,收风信、看潮簿、辨商票。一旦有人借‘海禁’为名作乱,护符、鲸目与‘听讼台’三处连动,证据一路接回。”
陈宫把两枚小印往案上一敲:“鲸目印在此。广陵与江都各设一处,主簿从龙越旧部里选。唐樱在许都,已探得‘中丞府’明日要出一纸‘海禁说帖’,言海上盗多,船多为贼所用,劝诸钱庄谨慎借银。”他看向吕布,眼神沉稳,“这话,他们说,我们也要说;只是我们说‘谨慎以法’,他们说‘谨慎以恐’。一字之差,心就不一样。”
吕布点了点头,目光在“江都”“广陵”两个小木牌上停了一瞬:“去人。江都我记得有个‘杜老篙’,当年开过两湖口,海风里练出的舌头最硬。请他来做‘舵匠头’,船、舵、篙、帆四件,缺一不可。另,许笛、糜竺,你们各自先拨五万钱,做护航与修港之用——不够再加。记住,钱是刀鞘,不是刀口;我们不要用钱割自己。”
众人齐声应是。
——
第三日,广陵外港。风由北转西,浪口小,海面像一张起伏微小的青铁片。岸上一夜间竖起了三面新旗,最中间那一面写着四字:“水行护符”。旗下搭了一张简陋的木台,台上摆着两枚鲸目印、三枚护符印、一面小鼓。台下人声汹涌:船主、渔户、挑盐客、押粮行、钱庄伙计混在一起,眼睛不约而同地盯着木台边的那一堆木牌——那是本次护航的船名。
“石家‘黑腰’,杜家的‘灰舫’,江都的‘扁罐’,还有广陵官仓的‘白腹’两只——凑成十。”有人挤上台,想看牌又不敢碰。许笛穿着粗麻,站在台侧,一边敲着算盘一边说价,三两句就把一场可能吵成天的商谈,按在‘旧价’与‘护价’之间。
石吞涛看了看天,又看了看水,他把一枚护符扣在船头,护符下压着一片薄薄的青竹片,上刻潮汐时辰,另刻风向与夜火点位。他把竹片塞进衣里,抬手对着台上一抱拳:“走风!”
张辽站在堤头,回身看了看高顺。高顺已换粗布,额前一缕发被海风吹得紧贴,眼神却还是陷阵营那种沉。“问、观、试、断、扫。”他在心里默念,踏上‘白腹’的舷梯,回头只朝张辽点了一点头,便消失在桅杆乱影之下。
十船相继起锚。潮声像低低的号角,桅索上的木环与帆杆碰撞,出清脆的“哗啦”声。第一只船刚出港口,海面上冒出小小一簇白浪,像有人在水下往上轻戳了一指。石吞涛看也不看,握舵,右舷微收,船腹避开那道暗流,船头稳稳切过浪脊。
堤头围着的人爆出一阵小小的欢呼。有人长舒一口气,有人悄悄在袖里擦了眼泪。旁边的钱庄伙计看了看远处起帆的十只黑影,回头在账簿上“啪”地重重按了一方小印——“兑银”。印起红,红得有点像太阳刚从云缝里探出来的那一点头皮。
——
淮口,射阳外海。夜色将近,风道转快,浪上生着细碎的银尖,像锋利的小牙。高顺站在船尾,脚下一直在找稳,心里的无形之刃却慢慢变了调。他吩咐舵手:“离岸两弓,等风,等声。”舵手默然如石。海上吵闹少,听得见最远处帆布摩擦的“呲呲”。高顺忽抬手,指向西南:“那儿有‘声洞’——风像从一个洞里吹出来的。”
“躲?”舵手问。
“不,借。”高顺哑声笑了笑,那笑竟有些放松,“陆上一刀劈出去,海上要用肩膀‘靠’。靠好了,船自己会走。”他伸手把帆角略略放下,帆吃风,船身轻轻一颤,便像一条顺水的鱼,自己斜斜地滑了出去。
夜色全黑下来。星在云缝里闪,闪得稀,海像一面大镜子被人不耐烦地擦来擦去,时而明、时而暗。前方的‘黑腰’忽然扬了一点夜火,又迅速掩下。高顺看见那一星火光在黑里发出极小的一个‘跳’——这是约定的‘试’——前有船,遇暗流,船可过。高顺把手在空中慢慢压了一下:“过。”
十船排成一线,好像黑风里连着的一串念珠。每一颗珠子都在抖,每一颗珠子都在往前走。午夜时分,东边的云开了一道缝,月像一只被海风吹薄的钩,高顺从钩的尖上看见一条更黑的线——那是海与陆之间的交界,也是他们要钻进去的‘口’。
“断夜火!”他低声一喝,船上所有的火头在同一瞬熄灭。眼睛先是一阵刺,随即在黑里张开——像野兽在夜里开启的另一只眼。高顺抬手,指节紧紧扣在舷上,直到船腹在一阵逆打的潮里稳住。他听见自己心跳的“咚咚”,像在旷野里敲了两下鼓,随即归于无声。
船队贴着淮口的边,从海里一点点挪入河里。水色由黑转灰,由咸转淡,浪由尖转厚。张帆、收帆、转舵,整支队伍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托着,送进广陵的怀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