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变量的扰动和系统的韧性(1 / 2)
苏澄的出现,像一颗投入高度秩序化湖面的石子,在徐卓远以逻辑和算法构建的世界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涟漪并非破坏性的巨浪,却是一种持续的低频振动,迫使他的核心处理单元去应对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非标准交互协议”和“动态环境参数”。
徐卓远的内部日志中,关于“苏澄”的条目下,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模式快速增长:
“交互模式:高频率、非结构化信息输入。信息熵值偏高,冗余信息占比超过70%。”
“核心诉求:短期效益最大化。倾向于绕过底层逻辑推导,直接寻求应用层解决方案。”
“行为特征:决策周期短,反馈回路快,但对长期优化和理论完备性缺乏耐心。”
“综合评估:该外部节点对主系统(指徐卓远自身)的“长期价值评估模型”及“深度思考优先策略”构成持续性、低强度扰动。威胁等级:低。潜在价值:待评估。”
这种“扰动”在项目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苏澄常常带着被他自己称为“精简版”的问题来找徐卓远,这些问题往往剥离了复杂的背景和约束条件,只留下最直白的核心需求。
“徐神,快!机器人送餐时遇到临时人流高峰,预设的A*算法好像有点‘傻’,有没有更灵活的路径规划办法?不用给我讲原理,直接告诉我改哪个参数,或者换哪个更快的算法就行!”苏澄风风火火地冲进实验室,语速快得像连珠炮。
徐卓远从满屏的代码和数学模型中抬起头,眉头微蹙。在他的认知里,路径规划涉及动力学约束、不确定性预测、实时避障等多重复杂问题,苏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无异于在沙地上建城堡。他本能地试图阐述完整的解决方案:“动态路径规划需要引入时空联合建模,考虑人群流动的宏观模式和个体行为的随机性,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于强化学习的框架……”
“停停停!徐神,我懂,但那太慢了!”苏澄双手合十,做出恳求状,“下周一就要演示了,先给我个‘急救包’,让它在deo里别撞到人就行!求你了!”
最终,徐卓远给了他一个结合了势场法和简单反应式避障的混合策略,虽然在他看来这方案粗糙且缺乏理论美感,但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演示效果。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苏澄还会问:“怎么让机器人的语音回复听起来不那么像电子书朗读?”“识别颜色在强光下老是出错,有没有快速补偿的方法?”这些问题在徐卓远看来,属于“浅层优化”,甚至无需动用他的核心模型,仅凭现有的公开算法库进行微调即可解决。
然而,封瑶却从中看到了不同的价值。
一次,在徐卓远略显不耐地结束与苏澄的通话后,封瑶将一杯温水放在他手边,轻声说道:“他像是一个闯进精密实验室的野战兵,虽然不懂你那些仪器的原理,但他能立刻告诉你,在泥泞和暴雨中,那种工具最先失灵。”她顿了顿,观察着徐卓远的反应,“他在帮你将理论‘翻译’成现实世界能理解的语言,虽然过程粗糙,方向也未必完全一致,但他反馈的那些问题,比如环境噪声、光照变化、用户的不规范交互,是不是暴露了你模型在‘落地’时可能遇到的、你之前在纯净理论推演中未曾考虑过的‘数据污染’和边界条件?”
徐卓远沉默了片刻。封瑶的话像是一把钥匙,触发了一次高效的内部检索与关联分析。确实,苏澄提出的那些零散问题——环境噪声对语音指令识别率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下视觉识别的稳定性、突发障碍物下的实时反应延迟——虽然不成体系,但它们的集合,恰恰勾勒出了真实应用场景中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图谱。这些因素,在他构建理论模型时,通常被简化为理想假设或高斯白噪声。
“认知更新:外部节点“苏澄”可重新定义为“高保真现实环境模拟器”及“系统鲁棒性压力测试源”。其提供的非结构化需求与问题,有效揭示了理论模型的边界条件与潜在脆弱点。交互价值需重新评估,权重提升。建议调整交互策略,将其视为模型验证的早期反馈渠道。”日志被迅速更新。
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与苏澄的交互策略。不再试图将完整的、深奥的理论框架灌输给对方——那如同对牛弹琴,效率低下。而是尝试从苏澄那些看似“急功近利”的具体问题中,逆向剥离出那个最核心的、能与他的研究方向产生“弱关联”的技术点,然后提供一个更具针对性的、有时甚至是经过“降维”处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对他而言,是一种反向的“抽象化”训练,迫使他思考如何将高维度的理论瑰宝,拆解、打磨成低维度、可被快速理解和执行的工具。这无意中锻炼了他未来将复杂技术产品化的能力。
封瑶则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协议转换器”和“情感缓冲器”的角色。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两人思维频段的巨大差异,时常在徐卓远过于技术化、充满术语的解释让苏澄眼神发直时,用更生活化、更贴近项目实际的语言重新阐述核心思想。
“徐神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给机器人加一个‘预判’功能,”她会这样对苏澄说,“就像你走路时,看到前面一群人涌过来,你会下意识地提前绕开,而不是等撞上了再躲。我们需要教机器人学会这种‘下意识’。”
同时,她也会引导苏澄提出更具体、更结构化的需求:“苏澄,你说语音生硬,能不能录几段你觉得‘不生硬’的对话给我们?你说识别颜色会出错,是在哪种具体的光源下?傍晚的暖黄光还是办公室的荧光灯?”
她的存在,极大地润滑了两个不同“物种”的天才之间生硬啮合的齿轮,降低了沟通的摩擦系数。
苏澄对封瑶的敬佩与日俱增。他私下对队友感叹:“徐神是真正的神,在云端构建真理,俯瞰众生。但封瑶学姐是那个能把神的语言翻译给我们这些凡人听,还能精准地帮我们向神许愿的人。缺一不可啊!”
---
就在徐卓远逐渐适应并开始利用苏澄这个“外部扰动变量”时,一个更复杂、更触及他认知盲区的影响,正通过封瑶,悄然渗透进他的系统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