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 第369章 铁壁的抉择

第369章 铁壁的抉择(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将军……”身旁的副将看着他布满血丝的双眼中那深重的疲惫与挣扎,欲言又止,声音哽咽。

文聘沉默着,仿佛化作了城头的一尊石像。他的目光越过城外连绵的敌营,遥遥望向南方襄阳的方向,那里有他效忠的主公,也有令他心寒的命令。许久,许久,他终于长长地、沉重地叹了一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无奈,也包含了对麾下将士与满城百姓的责任,更带着一种做出艰难决断后的释然与决绝。

是夜,月黑风高,正是撤离的良机。宛城东门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被悄然打开,沉重的吊桥也被缓缓放下,发出的吱呀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文聘亲自组织,率领着依旧忠于他的万余核心部众,以及部分愿意追随他离去的官吏、家眷,人马皆衔枚,马蹄裹布,沉默地列队出城。队伍井然有序,显示出文聘极高的治军水准,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几乎令人窒息。他们丢弃了大部分笨重的辎重、粮草和攻城守城器械,只携带了随身兵刃、弓弩和数日的干粮,轻装简从,以求快速脱离。

整个撤离过程,文聘的心始终悬在嗓子眼。他高度警惕,防备着这可能是吕布的诡计——假意放其离开,实则在前方险要之处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届时自身和这支最后的精锐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派出了比平时多三倍的尖兵斥候,如同触角般小心翼翼地向东面、东南面所有可能设伏的山林、隘口、河道进行渗透侦察。主力部队则分成前、中、后三军,相互策应,交替掩护前行。文聘本人更是亲自断后,不断回首望向宛城方向以及两侧黑沉沉的旷野,耳朵捕捉着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声响,紧握刀柄的手心因紧张而微微出汗。每一次前方斥候回报“未见异常”,都让他稍稍松一口气,但旋即又提起更高的警惕。这条通往襄阳的生路,在他脚下,却仿佛布满了无形的荆棘和陷阱,每一步都踏得无比谨慎而沉重。

城外的吕布军哨探早已将宛城东门的异动和文聘军撤离的情况飞马报回大营。

吕布闻报,与贾诩对视一眼,彼此眼中都露出了然之色。

“文仲业,果然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路。既全了他对刘景升的忠义之名,也为他麾下那些追随多年的将士,谋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生路。”吕布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意味,有对这位劲敌的欣赏,也有作为胜利者的淡然与掌控。他并未如文聘所担忧的那样下令追击或设伏,反而再次明确传令给前沿的所有哨卡和游骑:“严守营垒,不得出击,更不得阻拦,任其安然离去!”

“主公不追,实乃明智之举,亦显雄主气度。”贾诩平静地分析道,“若此刻派兵追击,文聘及其部众退路被断,必激发其困兽犹斗之心,拼死力战。我军纵然能够获胜,也必付出不小代价,得不偿失。任其离去,既成全了他的忠义之名,彰显了主公的宽容与气度,有利于日后收服南阳人心,更能加速南阳全境的平定,减少抵抗。况且,文聘此番退回襄阳,损兵失地,其与刘表之间,与蔡瑁、蒯越等荆州本土派系之间,因此次宛城之败而产生的裂痕与相互指责,恐怕再难弥合。这,于我而言,乃是无形之大利。”

第二天,天色大亮,晨雾散尽。张辽率领一部精锐,在确认城内已无成建制抵抗后,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宛城。城内残余的少量守军,部分选择投降,部分则早已溃散逃离。这座曾经作为荆州北部最坚固壁垒、南阳郡心脏的雄城,城头之上,那面飘扬了多年的“文”字大旗和荆州旗帜被降下,换上了象征吕布势力的崭新旗帜。

站在宛城高大的城楼之上,俯瞰着下方正在有条不紊地接管城防、清点府库、张贴安民告示的己方军队,吕布知道,历时数月、跨越千里布局的南阳之战,至此已是大局已定,尘埃落定。虽然最终让文聘这块最难啃的“铁壁”得以保全其主体力量撤离,未能实现全歼,但最初的战略目标——夺取整个南阳郡这块富庶广阔的战略要地——已经圆满达成。

他拿下的,绝不仅仅是一座宛城,而是整个南阳郡!从此,荆襄九郡的北大门已向他彻底洞开,司隶地区的南部屏障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延伸,向东更能直接威慑曹操所控制的豫州部分地域。整个天下的战略态势,因此而焕然一新,主动权已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

“传令全军!”吕布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威严,在宛城的上空清晰地回荡,“妥善安置降卒,出榜安民,申明军纪,有敢扰民者,立斩不赦!迅速统计府库钱粮,清点南阳户籍田亩!自即日起,这南阳郡,便是吾等新的根基之地!”

他的话语,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属于他吕布的新时代,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强势开启。而此时此刻,南方的襄阳城内,在得知文聘最终弃城而走、宛城已然易主的确切消息后,刘表将会是何等的震怒、恐慌与难以置信,则已然是下一场席卷荆襄风暴的凄厉前奏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