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漫长的征程(1 / 2)
突破带来的那阵短暂而强烈的情绪波动,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终究会散去,湖面终将恢复平静——一种混合着疲惫、释然,但更多是清醒与冷静的平静。
没有庆功宴,没有表彰大会。甚至在研究所内部,这个消息也被严格控制在有限的知悉范围内,如同保护一颗在严寒中刚刚破土、尚未茁壮的幼苗。杨总师只是在一次高层内部会议上,用异常简洁的语言通报了阶段性进展,并着重强调了“保密纪律”和“后续工作的艰巨性”。
短暂的放松之后,三个团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自发地重新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那种感觉很奇怪,就像长时间负重攀登的人,突然卸下了重物,反而有些无所适从,肌肉记忆依然保持着紧绷的状态。
王梓轩在经历了那个情绪失控的清晨后,似乎一下子成熟了许多。他没有沉溺在算法模型成功的喜悦里,反而更加沉默寡言,主动带着组员开始啃更硬的骨头——如何将这个成功的“原型算法”进行工程化封装,如何优化其计算效率以降低对硬件资源的依赖,如何设计更友好的接口以便将来与其他模块集成。
很快,现实的问题就接踵而至。
“林老师,模型在超大规模网格(超过一亿单元)下的并行效率出现了瓶颈,通信开销占比超过了百分之四十。”王梓轩向林雪汇报,眉头又习惯性地锁在一起,“我们需要对数据划分策略和通信模式进行深度优化,这可能要动到底层架构。”
另一边,徐航团队在欢欣鼓舞地确认了样片性能后,立刻投入了更详尽的可靠性测试和量产可行性评估。
“老徐,坏消息。”芯片测试组的负责人拿着厚厚一叠报告找到徐航,“我们在进行高低温循环和机械振动测试时,发现约有百分之三的样片在极端条件下出现了性能波动,虽然没到致命错误的地步,但不符合航空航天级的可靠性标准。初步分析,可能和封装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匹配以及内部引线键合的工艺细节有关。”
徐航看着报告上那些细微的异常曲线,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到太多失望,反而是一种“果然如此”的冷静。“意料之中。实验室样片和工业化产品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把问题定位清楚,联合封装厂,制定改进方案。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块‘能跑起来’的芯片,更是一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稳定跑下去’的芯片。”
与此同时,李厂长那边兴奋劲儿过去后,也迎来了新的烦恼。
“林首席,材料性能是达标了,但批量生产的一致性问题很大。”视频里,李厂长抓着他那本就稀疏的头发,“这一炉出来性能顶尖,下一炉可能就边缘达标。烧结工艺对温度曲线太敏感了,炉膛内的温度场均匀性、原料批次的微小差异,都会导致最终产品性能波动。要达到你们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良品率,现有的控制精度还不够,可能需要改造炉子,或者引入更先进的在线监测和反馈控制系统……这投入,不小啊。”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像一盆冷水,提醒着他们,从实验室的关键突破,到形成稳定、可靠、可批量生产的工业能力,中间横亘着一条漫长而崎岖的“死亡之谷”。这山谷里,充满了工艺、成本、一致性、可靠性、供应链等无数看似琐碎、却同样能“卡脖子”的细节。
一周后,林雪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开始撰写“超精密传感器自主设计平台”项目第一阶段的进展报告。窗外阳光明媚,但她敲击键盘的手指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审慎。
她详细记录了算法模型、专用芯片、特种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附上了关键的数据和测试结果。然而,在报告的“问题与挑战”以及“下一阶段规划”部分,她用了更多的笔墨。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成功,仅仅是我们在被封锁的厚墙上,凿开的第一道裂缝。我们实现了一个‘点’的突破,证明了自主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但前方,是一个需要‘全面’突破的系统工程。”
她继续写道:
“算法模型需要从‘原型’走向‘产品’,面临工程化、效率优化和集成挑战;芯片样片需要跨越可靠性、一致性和量产化的鸿沟;特种材料需解决批量生产的良品率与成本控制问题。此外,三者之间的接口标准、协同优化、系统测试等,更是全新的、复杂的课题。”
“我们所面临的‘卡脖子’清单还很长。解决了设计工具和核心硬件,可能还会遇到制造设备、测试仪器、甚至特定型号的传感器核心元器件的制约。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新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