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名单"上的更多人(1 / 2)
钱雪生的成功归国,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归巢计划”的每一个环节。纽约总部那间密室里,气氛不再是初次行动时的凝重忐忑,而是转变为一种高效、冷静的运转模式。墙上的世界地图,除了标注航线与节点,旁边还多了一块白板,上面罗列着新的名字,以及对应的专业领域和风险评估。
“首战告捷,证明我们的模式和网络是有效的。”陈晓站在白板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归巢’不能停,还要加快。国内建设,等不起。”
林默涵递上一份新的名单,上面是经过国内筛选、并与“远航”海外“幽灵”网络初步接触后确认的几位关键目标。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其专业领域内已是或即将成为世界级学者;对麦卡锡主义笼罩下的美国感到失望或压抑;内心深处,故土情怀未曾磨灭。
“高能物理,张温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半导体材料,林澜影,贝尔实验室。”
“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叶度政,麻省理工学院。”
“高温合金材料,时长旭,通用电气航空发动机部门。”
四个名字,四个关乎未来科技树的关键领域。
“启动‘流水线’作业。”陈晓下达指令,“科尔,你的人分头跟进,评估每个目标的具体情况、监视等级,设计专属撤离路线,不要套用同一个模板。怀斯,资金和后勤保障必须无缝衔接。米勒,行动组随时待命,应对突发状况。”
“远航”这台庞大的商业机器,其隐藏的“归巢”齿轮开始全速转动。与第一次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相比,这一次的行动,多了一份基于成功经验的自信和系统化操作的流畅。
【张温钰:思想者的“学术休假”】
张温钰教授对粒子物理的痴迷,远大于对政治的关注。但研究院内部日益紧张的气氛,以及几位同样来自东欧的同事因“非美活动”调查而被迫离开的遭遇,让他感到不安。他对“远航基金”提供的、支持其前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进行“长期学术交流”的邀请,几乎没有太多犹豫。这符合他一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形象。
FbI对他的监视相对宽松,认为这个整天沉浸在数学公式里的理论物理学家威胁性不大。他的离境手续办理得异常顺利,拿着“远航”提供的、无可挑剔的旅行文件和充足资金,他登上了前往日内瓦的航班,如同一次寻常的学术出差。在,自有国内的其他渠道接应他完成最后的归国步骤。
内心吐槽:有时候,书呆子形象是最好的保护色。谁会费心去拦一个看起来只会跟上帝玩骰子的人呢?
【林澜影:商业掩护下的“技术转移”】
林澜影博士在贝尔实验室负责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她的工作更接近应用,也意味着更严格的保密协议和潜在的监控。直接以学术名义离境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