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软刀如雨,心志如钢。(2 / 2)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公平机会的珍视,用真实感人的故事引发了长安市民乃至更多阶层读者的广泛同情与深切共鸣。
最后,一篇署名“观风使”的评论员文章《警惕科考前的‘魑魅魍魉’》,文风犀利,言辞激烈,虽未直接点名道姓,却将那些散播谣言、骚扰士子、企图诱人堕落的行径。
毫不留情地斥为“见不得光的鬼蜮伎俩”、“阻塞贤路、嫉贤妒能的宵小之行”、“对抗陛下圣意、祸乱国家抡才大典的恶行”。
并义正辞严地呼吁所有有识之士、正直官员共同行动起来,维护科考前的良好秩序与考试的绝对公平纯洁。这篇文章如同投枪匕首,刺得幕后黑手又痛又怒,却难以公开反驳。
这三板斧接连砍下,配合着程咬金的武力威慑,长安城的舆论风向顿时为之一变。
民间对寒门学子的支持声浪更加高涨,茶余饭后议论的不再是那些恶意的流言,而是对科举的期待与对搞破坏者的鄙夷唾弃。
与此同时,杜远亲自备帖,前往拜访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帝国宰相。
在气氛凝重的政事堂值房内,他将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流言最初散播渠道、以及骚扰行为背后隐约指向的线索(虽然这些线索无法直接指证某一家世族。
但拼凑起来的指向性已足够明显),有条不紊地呈递给二相,言辞恳切地恳请他们以宰辅之尊。
关注并维护科考前的长安秩序,强调“考试公平,乃国之根本,不容丝毫玷污”。房、杜二人皆乃国之柱石,深知科举能否顺利推行关系大唐国运与吏治革新。
对其中关窍自然心知肚明,当即肃然应允,表示绝不会坐视不管。随后,他们通过各自的影响力与渠道。
对某些跳得最欢的势力及其在朝中的代言人,进行了或明或暗的敲打与警告,示意其收敛行径,适可而止。
在杜远这番多管齐下、软硬兼施、既有阳谋大势又有精准打击的反击下,如同拨云见日。
围绕在金谷学子周围的种种骚扰明显减少,恶意的流言虽未完全平息,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难以再兴风作浪。
学子们终于赢得了一段来之不易的、相对宁静祥和的宝贵时光,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最后的备考冲刺之中。
眼见软骚扰、舆论攻势效果不佳,反而惹来程咬金的武力威胁、报纸的连番口诛笔伐以及房杜二相的暗中敲打。
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五姓七望的核心人物再次于那间熟悉的密室内聚首,气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阴沉凝重,仿佛暴风雨前最后的死寂。
“杜远这小子……反应竟然如此之快!手段更是老辣!程咬金那浑人横插一杠,蛮不讲理;《长安报》上又连篇累牍,抢占大义名分;
现在连房玄龄、杜如晦也……”王元德脸色铁青,声音因压抑着怒火而微微颤抖,后面的话没有说下去,但众人都明白其中的分量。
“不能再在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上浪费时间,徒耗精力了。”崔文远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仿佛要将胸中的郁闷强行压下,眼神变得锐利而决绝。
“既然阻止不了他们参考,那就在最终的战场上,在考场上见真章吧!我就不信,一群靠着杜远填鸭般学了没几年的泥腿子,真能在学问根基、文章底蕴上,胜过我辈世代积累、薪火相传的家学!”
卢承宗阴恻恻地补充,声音如同毒蛇吐信,带着彻骨的寒意:
“光是学问好,恐怕还不够。贡院那扇大门之内,方寸之间,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从士子入场搜检的松紧、座位号牌的安排、试卷的收发与糊名誊录。
再到最终考官的阅卷偏好、取舍标准……这其中,可操作、可施加影响的空间,还大得很呐……”
他们开始将最后的希望与赌注,毫不保留地押在了对科举考试核心过程的渗透、干扰和隐秘操控上。
这需要更精密、更隐蔽、也更危险的安排,必须动用家族最深层次、最可靠的关系网络,在贡院的铜墙铁壁上,寻找那细微的缝隙。
一场针对科举最核心、最敏感程序的阴谋,在更深的暗处,悄然加速编织。
时间在紧张备考与暗流涌动中一天天流逝,抵达长安的各地士子越来越多,客栈爆满,房租飞涨。
整个长安城都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焦虑、兴奋与不安的奇特气氛。
酒肆、客栈、各大书院乃至曲江池畔,处处可见高谈阔论、相互考校、或闭目凝神、或行色匆匆的士子身影。
金谷学子们依旧恪守着杜远的指令,足不出户,进行着最后阶段的冲刺。他们模拟策论题目,限定时间作答,然后互相批改挑错,争论得面红耳赤;
他们将经义中的疑难之处反复咀嚼,务求通透;将魏叔玉和杜远总结的应试技巧、答题规范烂熟于心。
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不屈的斗志与对未来的渴望,同时也隐藏着一丝对那神秘而森严的贡院考场的深深敬畏。
终于,在万千瞩目与暗潮涌动中,礼部衙门外的八字墙上,贴出了盖有朱红大印的正式告示:
三日之后,辰时正刻,大唐首次科举制举,于皇城东南隅的贡院正式举行!所有应试士子,需提前一个时辰,于贡院门外接受查验,领取号牌入场!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长安的每一个角落,全城为之轰动。士子们或摩拳擦掌,或焚香沐浴,或忐忑不安,气氛骤然绷紧到了极点。
杜远站在杜府最高的阁楼上,负手而立,遥望着皇城方向,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屋宇,落在了那座即将决定无数人命运的贡院之上。
他知道,前期所有的铺垫、博弈、暗战、资源倾斜、心血浇灌,都是为了这紧锣密鼓的三日。学子们能否鲤鱼跃龙门,寒门能否真正看到曙光。
陛下新政能否一举站稳脚跟,打破数百年的桎梏,都将在那座戒备森严、规矩重重的贡院之内,以笔墨为刀,以才学为盾,一见分晓。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贡院那两扇沉重的、象征着秩序与机遇的大门,即将为大唐的未来,也为这场波及朝野的宏大博弈,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