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吴哲的分享(1 / 2)
虽然王昊的“状元套餐”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让这群高三的学生不用再靠泡面和辣条续命,身体素质有了显着提高,但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困扰着大家——那就是心态。
高三相对于马拉松跑到了中后段,新鲜感没了,因为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疲惫感更是随之而来,而距离高考还有很长的日子,因此有些同学慢慢地开始懈怠,甚至放弃。
杨明宇看到班里那个平时稳重的女生,因为一道做错的数学题,正在用红笔狠狠地戳着试卷;他看到前排的男生,虽然眼睛盯着黑板,但手里的笔一直在无意识地转动,转掉了地上也没反应。
“焦虑是高三最大的隐形杀手。”杨明宇心里叹了口气。
学校领导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给全校高三学生“降压”,学校花重金请来了一位省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钱教授,在周三下午的大课间给全体高三师生做一场心理疏导讲座。
大礼堂里乌压压地坐满了人。空调开得很足,但嗡嗡的空调声也催人入眠。
钱教授是个地中海发型的中年人,看起来很有学问。他打开PPT,第一页:《青春期心理防御机制与应激反应》。
看到这个标题,杨明宇心里暗道坏了。
果不其然,钱教授操着一口标准的不知道哪地方版普通话,从弗洛伊德讲到荣格,从“潜意识的冰山理论”讲到“杏仁核的情绪劫持”。
“同学们,当你们感到焦虑时,这其实是你们的本我与超我在进行激烈的搏斗。我们要学会运用认知重构的方法,去重新评估压力源……”
台下的学生们一开始还抱着听听看的态度,五分钟后,大礼堂里就呈现出了一幅众生相。
有的学生开始闭目养神,显然是昨晚熬夜太狠,正好借此机会补觉;有的学生偷偷从袖子里拿出袖珍单词本,嘴唇微动,争分夺秒地背书;还有的学生目光呆滞地盯着钱教授那光亮的脑门,似乎在研究反光原理。
王昊坐在这教授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连在一起我就听不懂了呢?什么‘本我’、‘超我’的,我只知道我现在‘饿了’。”
张伟憨憨地点头:“我也听不懂,但我感觉这催眠效果比我做一百个俯卧撑都好。”
讲座进行到最后,钱教授试图搞个互动:“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广阔的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
结果,因为大家太困了,大礼堂里竟然真的传出了几声不合时宜的呼噜声,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钱教授的脸都绿了。
这场讲座,最终尬尴的掌声中草草收场。学生们走出礼堂时非但没有感到放松,反而因为浪费了一个半小时而更加焦虑。
“听了个寂寞。”这是大家一致的评价。
杨明宇走在队伍最后,看着学生们疲惫的背影,心里很清楚:这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对于这群在题海中挣扎的孩子来说不仅无用,甚至是一种折磨。
他们需要的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个能告诉他们“当你晚上睡不着时该怎么办”的人。
回到办公室,杨明宇的目光落在吴哲身上。
吴哲,曾经的“焦虑之王”。现在的吴哲虽然依旧内向,但眼神清澈,脸上偶尔还能看到笑容。
“吴哲,”杨明宇忽然开口,“明天的班会课,我想请你帮个忙。”
吴哲抬起头,有些茫然:“老师,什么忙?搬书吗?”
“不,”杨明宇摇摇头,“我想请你上去,给大家上一堂真正的心理课。”
“我?!老师您别开玩笑了,我哪懂什么心理学啊,刚才那个钱教授讲的我一句都没听懂。”
“正因为你没听懂,你才合适。”杨明宇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钱教授讲的是理论,而你拥有的是经验。你的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有力量。”
吴哲沉默了。他看着杨明宇信任的眼神,又想起了班里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痛苦的同学。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好,我试试。”
第二天下午,高三(14)班的班会课。
杨明宇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搬了把椅子坐在了最后面。讲台上站着的是有些手足无措的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