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朔方烽火,砥柱临危(1 / 2)
公元前183年汉景帝前元元年农历六月下
六月的北地,夏日气息正浓。天空湛蓝,烈日当空,原野上的庄稼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奋力生长,已是一片郁郁葱葱。然而,这份夏日的蓬勃生机,却被来自北方边境的紧急军情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七国之乱平定的消息带来的短暂振奋,迅速被匈奴大举入寇的警讯所取代。战争的阴云,从未如此真切地笼罩在北地郡的上空。靖王府内,气氛紧张得几乎令人窒息。
六月廿二,午后。一骑背插四根赤羽、浑身浴血的信使,冲破狄道城南门,一路狂驰至靖王府前,力竭坠马,手中紧攥的军报被侍卫火速送入王府。军报是朔方都尉赵破奴的亲笔,字迹潦草,沾染着血污与烟尘:
“紧急军情!六月二十,匈奴右贤王亲率本部精骑三万,汇合楼烦、白羊等部,共计五万余众,大举围攻朔方高阙塞!胡虏驱赶降胡、牲畜为前驱,填塞壕堑,日夜猛攻不止!我军依险据守,血战两昼夜,箭矢擂木消耗巨大,伤亡逾千,校尉李敢重伤!然将士用命,塞墙暂保无恙。然敌众我寡,攻势如潮,恐难久持!恳请王爷速发援军!末将破奴,誓与高阙共存亡!”
消息传来,举座皆惊!五万匈奴精锐围攻朔方最重要的关隘高阙塞,这是自白登之围后,匈奴对汉边发动的一次规模空前的进攻!朔方若失,北地郡门户洞开,匈奴铁骑可长驱直入,直逼狄道!
靖王府议事厅内,灯火通明。靖王李凌面色铁青,端坐主位,世子李玄业、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以及闻讯从玉门关赶回述职的护西域校尉王猛(恰在狄道)等核心要员齐聚一堂,气氛凝重如铁。
“情况危急!”李凌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高阙塞乃朔方咽喉,绝不可失!破奴虽勇,然兵力悬殊,久守必失。救援刻不容缓!”
“王爷,”长史周勃须发微颤,急声道,“朔方危急,自当速救!然,我北地可用之兵,除戍守各要隘之军外,机动兵力仅万余人。且需分兵防御玉门、狄道本镇。若倾力救援朔方,则本郡空虚,若匈奴另遣偏师来袭,或玉门有变,如之奈何?粮草转运,亦是难题!”
郡丞公孙阙补充道:“‘潜渊’密报,此次匈奴大举进犯,似是蓄谋已久。其单于庭亦在漠北集结兵马,动向不明。恐此番非独攻朔方,乃全面南侵之开端!朝廷方面,七国初平,大军疲惫,恐难即时西顾。”
刚从玉门关回来的王猛校尉,风尘仆仆,声音沙哑却坚定:“王爷,玉门关外匈奴虽暂围而不攻,然其势未减。末将以为,匈奴此乃‘声东击西’或‘双管齐下’之策!若我大军北调,玉门危矣!然朔方又不能不救……两难之境!”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凌身上,等待他的决断。这是一场关乎北地存亡的抉择。
李凌目光锐利如刀,扫过舆图上朔方与玉门的位置,最终落在儿子李玄业身上:“业儿,局势危殆,瞬息万变。你以为,当如何应对?”
李玄业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此刻任何仓促的决定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凝视舆图,脑海中飞速计算着敌我兵力、距离、粮草、时间等各种因素。
“父王,诸位世伯。”李玄业的声音出乎意料的沉稳,“匈奴倾力来攻,确乃空前危机,然亦在我等预料之中。当此生死存亡之秋,需冷静分析,谋定后动,切忌自乱阵脚。儿臣以为,匈奴虽众,其势有三虚;我虽危,亦有三可恃。”
“哦?详述之!”李凌目光一凝。
“匈奴三虚:”李玄业道,“一、劳师远征,粮草不济,利于速战,难持久战。二、驱民为前驱,其心必不齐,士气易挫。三、单于庭兵马动向不明,右贤王是否得全力支援,尚未可知,其内部或有龃龉。”
“我之三可恃:”他继续道,语气坚定,“一、高阙塞险固,赵将军善守,将士用命,可依托坚城,以空间换时间。二、我北地军政一体,民心可用,粮草储备充足,有持久战之资本。三、朝廷虽暂难援,然七国已平,后顾之忧已解,只需我等坚守待援,朝廷必不会坐视朔方有失!”
分析清晰,切中要害,让在场众人焦虑的心情稍定。
“然则,具体如何救援?兵力如何调配?”周勃急问。
李玄业走到沙盘前,手指朔方:“救援必行,然不可浪战。儿臣以为,当双管齐下,虚实结合!”
“一、立即集结北地、陇西可用之机动精锐骑兵八千,由一员沉稳善战之将统领,多带箭矢弩机,轻装疾进,驰援高阙。此军不为与匈奴野战决胜,而为增强高阙守备,提升守军士气,并伺机以精骑袭扰匈奴粮道、后方,拖延其攻势。同时,六百里加急向朝廷求救,详陈危局,请发关中精锐出萧关,夹击匈奴!”
“二、北地本镇及玉门关,立即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各城塞加固工事,征发民壮协防,严查奸细。玉门关王校尉,”他看向王猛,“关外匈奴若动,则死守;若其不动,则可派小股精锐,做出东进姿态,虚张声势,牵制其部分兵力,使其不敢全力助右贤王。”
“三、粮草军械,全力保障朔方!立即组织民夫车队,由精锐护送,源源不断将箭矢、擂石、火油、药材、粮秣运往朔方前线。同时,动员全郡力量,加大军械打造力度!”
“四、父王,”李玄业转向李凌,目光灼灼,“此战关乎国运,儿臣愿亲赴朔方前线,一则代父犒军,激励士气;二则协调整合各路援军物资;三则实地勘察敌情,以便父王决策!儿臣虽年少,然愿与朔方将士同生共死,以安军心!”
“不可!”周勃、公孙阙几乎同时出声阻止,“世子万金之躯,岂可亲临险地!”
李凌凝视着儿子,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有担忧,有欣慰,更有一种决然。他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斩钉截铁:“业儿分析,甚合兵法!便依此议!”
“王猛!”李凌喝道。
“末将在!”王猛慨然出列。
“命你即刻返回玉门关,依世子之策,谨守关隘,虚张声势,牵制敌军!玉门若有失,提头来见!”